“兴业密码”解锁富民方程式—— 黔东南州以山地特色产业推动强县实践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春日的黔东南,龙江河畔稻种破土,林间田园蓝莓吐蕊,苗乡侗寨酸香四溢。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殷殷嘱托,化作黔东南州16个县市奋进的号角。这片曾被重峦叠嶂“封印”的土地,正以山地资源禀赋为纸、特色产业为笔,绘就一幅“生态优先、产业联动、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粒稻种里的“芯片”密码
在岑巩县龙田镇总院村,旋耕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种植大户朱永辉的育秧田里,翻犁后的泥土泛着油光。“油菜翻埋作绿肥,秧苗后期长势更旺!”这位有着20年制种经验的老农,道出水稻高产的“秘密武器”。
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岑巩县深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深意。2025年,全县计划发展制种面积4.2万亩,目标年产优质稻种930万公斤,可满足930万亩稻田用种需求。“过去农民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产。”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通金介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县带动1.8万户农户参与制种,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真正让“小种子”长成“大产业”。
一颗果子的三产融合路
四月的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万亩蓝莓树缀满白花,工人们操作智能农机进行春管。而在宣威镇平定村大棚蓝莓种植基地里,蓝莓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蓝莓。
平定村蓝莓种植户张茂林轻捻一颗果实:“我们的蓝莓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冬天利用人工增温,让采摘周期长达半年左右。这茬果每公斤能卖160到200元钱,每天供应量100公斤左右,都是当天采摘当天配送,确保蓝莓新鲜度!”从“几块钱一斤”到“论克卖的奢侈品”,麻江蓝莓的蜕变源于全产业链升级。
蓝莓作为麻江“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近年来,为了抢占精品水果市场,麻江在大棚种植、品种选育等方面发力,建成集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2024年,麻江蓝莓产值突破8亿元,3.6万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共享产业红利。更令人惊喜的是,万亩蓝莓花海催生了“赏花经济”,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酒、冬康养的文旅闭环,让这颗“蓝宝石”成为三产融合的典范,印证了总书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深刻论断。
一锅酸汤传承中的创新密码
走进凯里酸汤产业园的酸汤发酵车间,上千口土陶坛静静伫立。掀开红布扎口的坛盖,乳酸菌与木姜子交织的酸香扑面而来。“酸汤发酵很讲究,哪怕温度差只有0.5度,风味都会大不同!”非遗传承人吴笃琴轻搅汤胚,如数家珍。作为全国最大的酸汤生产基地,这里年产能达15万吨,开发的酸汤粉、酸汤饮料等产品走进全国30个省市的商超,甚至远销海外。
“要大力发展‘一酸一甜’食品产业”。凯里酸汤产业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打造的民族特色食品产业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酸汤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民族特色要在利用中更加鲜亮”。承载苗家千年智慧的酸汤,正焕发新的光彩。
一条产业链上的共富实践
从江县洛香镇大劳村,百香果苗迎风舒展。村民杨大姐麻利地挖坑、培土,她说:“现在时代好了,我们在家门口干活,顾家挣钱两不误!”为筑牢技术支撑,县农业农村局推行“田间课堂”,农技专家与农户结对,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指导。
2024年,从江县标准化种植百香果2.2万亩,产量1.71万吨,带动580户农户创收。目前,该县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销实现有效衔接,不断强化产销对接,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夜幕降临,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群亮起星星点灯的灯火,与银河遥相呼应;黎平肇兴侗寨的鼓楼下,侗族大歌穿透夜色,将千年传承的和声送入游客心间;丹寨万达小镇里,孩子们的小手轻触蜡染布上的蜂蜡,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人生第一幅“会说话的画”……在黔东南,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碰撞,正激荡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在施秉县,苗族刺绣工坊变身研学基地,绣娘们“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在台江县台盘村,“村BA”赛场人声鼎沸,一场篮球赛带火周边餐饮、民宿;在榕江县,“村超”足球联赛同样火爆,中场休息的“非遗秀”让观众直呼“不只是看球赛还可以看非遗展演”,带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行走在黔东南的山水间,总能在田间地头、车间作坊里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动。从岑巩稻田里破土的“芯片”稻种,到麻江蓝莓园中绽放的“三产融合”之花;从凯里酸汤车间飘向全国各地的“非遗味道”,到苗乡侗寨“村BA”“村超”点燃的文化自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山水不再是屏障,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答卷。黔东南这一方水土,让科技赋能产业、文化激活生态,解开了山地的“封印”,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