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节里的人文之春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近日,几位亲戚朋友邀约周末一同去挂“社亲”,我这才惊觉,春社节已在时光的悄然流转间翩然而至。《幼学琼林》有云“立春五戊为春社”,细算起来,立春已过去一月有余,岁月的脚步,竟是如此匆匆。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黔东南诸多地方,挂“社亲”是一项祭祀亲人的传统习俗。
春社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远古时期,最初是为祭祀土地神而设。在农耕社会,土地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根本。人们对其怀着近乎虔诚的敬畏与感恩。《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每至春社节,无论富贵贫贱,人们皆心怀敬畏,齐聚社庙。三牲五谷陈列整齐,新酿的美酒香气四溢,众人庄严叩拜土地神,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完毕,大家一同分食,期望得到土地神的庇佑。唐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便生动描绘出一幅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人们带着醉意的笑脸上,他们在春社的欢庆后,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那是对土地恩赐的感恩,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在黔东南,春社节除了挂“社亲”的习俗外,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仪式——煮社饭。这就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一样,社饭已然成为春社节的标志性符号。在众多地方的社饭中,天柱县注溪乡的社饭,可谓是一道独特的地方美食,令人品尝后难以忘怀。
注溪,是个侗族乡镇,当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临近,侗家人的心便因社节而律动起来,整个村寨就像一个温馨而忙碌的大家庭。阿公们在自家的火炕上方,眼神专注,从一排排腊肉中,精心挑选出两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些腊肉,经过精心腌制与熏烤,清洗后泛着黄澄澄的光泽,香气诱人。火炕边切豆腐丁的阿婆们也在忙个不停,这些豆腐同样是柴火熏干的。她们手法娴熟,将切好的干豆腐丁倒入热锅中,随着猪油“滋滋”作响,一阵翻炒,瞬间,浓郁醇厚的香味便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则相邀结伴走进山岗树林。春日的山林田野,宛如一座慷慨的宝库,嫩绿的蒿菜和野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她们手脚麻利,细心采摘,每一株蒿菜、每一根野葱,都承载着对春社的期待。
回到家中,她们用热水浸泡蒿菜,去除苦味,然后挤干水分切碎。接着,将大米、糯米、腊肉、蒿菜、野葱、大蒜、豆腐丁、花生等食材,按照巧妙的比例均匀调配,放入锅中或者蒸子里,先用旺火,后用文火慢慢焖煮。灶膛里的柴火欢快跳跃,舔舐着锅底,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美食赞歌。不多时,那独特的香气便在屋内弥漫开来,混合着糯米的软糯、蒿菜的清香、腊肉的醇厚以及干豆腐的咸香,引得孩子们在厨房门口不住张望,馋得直流口水。
春社节,也是亲朋好友欢聚的美好时刻。人们手提自家精心准备的社饭和米酒,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一路欢声笑语。每到一户,主人热情相迎,屋内火炕的柴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大家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品、诱人的社饭和香醇的米酒。长辈们端起酒杯,几句饱含祝福的话语,如春日暖阳,温暖人心。随后,众人举杯同饮,在美味的社饭中,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有人畅谈今年田间的耕种计划,眼中闪烁着对丰收的期盼;有人晒出孩子们在学校的成绩,引来阵阵美好的祝愿。浓浓的情谊,如同火塘里的火焰,在屋内流淌,驱散了春日最后的一丝寒意。
春社节,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感恩土地的馈赠,珍视亲友的相聚。它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奏响着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