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镌刻在时光褶皱里的风物长卷—— 走进莫子北的《黔东南漫记》
《黔东南漫记》是莫子北先生耗费近30年心血创作的散文集,于2024年12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涵盖凯里札记、笔会行走、魅力村镇、山水抒怀、乡里人物、特色风物及精要杂录七大篇章,洋洋洒洒41.8万字,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笔触,全方位展现了黔东南的独特风貌。
通览全书,其叙事简洁明快,语言精准凝练,逻辑严谨清晰,文化底蕴浓郁深厚,堪称一部力透纸背,饱含深情,言之有物,行之且远的上乘之作。书中诸多篇章创作于2000年前后,彼时莫子北先生任职于《凯里晚报》,他巧妙地将新闻写作“简洁高效传递信息”的特质融入文学创作,行文节奏紧凑明快,描物叙事毫不拖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短平快”风格。这一风格犹如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摒弃一切华而不实的招式,每一招皆直击要害,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着实令人叹服。
黔东南以其青山绿水的秀美闻名于世,在《黔东南漫记》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精妙勾勒自然景观,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如在《白水三叠入梦来》中,作者以“上叠水花飘逸,如同美人散乱的秀发;中叠银泉宽展,似美人靓丽的褶裙”来描写瀑布,通过精妙比喻与细致刻画,将瀑布形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的享受。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地融入潭底有神鱼、崖上曾有八角仙莲等传说,为白水洞瀑布增添神秘色彩,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的完美交融,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民族文化,无疑是黔东南众多瑰宝中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在《黔东南漫记》里,作者对其展开细腻而生动的铺陈抒写。以《神奇的侗族大歌》为例,文中对被誉为“神秘的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进行了精彩的描绘,阐述了侗族大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和声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及它“众低一高、一引众合”所营造出来的奇妙效果,深刻揭示其所蕴含的独特艺术价值与文化魅力。如今,侗族大歌已然走向世界,展现出十足的“国际范”,受到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热捧。就像火爆全球的电影《哪吒2》,在宝莲盛开的关键场景中巧妙运用侗族大歌。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所产生的层层叠叠的吟诵感,恰到好处地营造出神圣、圣洁的氛围,让观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画面的奇幻美感,彰显出侗族大歌跨越文化界限的强大感染力,充分展示了黔东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独特魅力,以及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黔东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莫子北先生在书中深度挖掘其历史底蕴。如在《清平古镇炉山》中,作者对清平古镇炉山的历史变迁梳理清晰,从明朝洪武十四年置清平堡,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到如今成为历史文化“全国重点镇”,古镇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近代闻一多、茅以升等文化名流皆留足炉山古镇。作者还提及当地诸多历史名人,如明朝工部尚书孙应鳌,其事迹为清平古镇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此外,作者对黔东南的古建筑与历史遗迹亦有关注,如对剑河柳霁、锦屏隆里、黎平禹王宫等古建筑的描写,以及对同治八年,由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于黄平县黄飘乡精心设伏,一举歼灭清湘军一万八千余人的“黄飘大捷”等历史事件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呈现,作者不仅让读者了解黔东南的过去,更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黔东南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其独特的美食更是令人垂涎。《黔东南漫记》对当地美食文化进行了精彩的诠释,酸汤、血酱鸭、鱼酱酸、渣辣粑、九香虫等一道道美食,无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作者以平实的笔触撩拨读者味蕾,引发情感共鸣。对美食色泽、口感、香气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品尝美味。以酸汤为例,作者从荤素、味道到来源,对其分类介绍清晰全面,让读者深入认识酸汤的丰富多样。酸汤起源的民间故事,增添了文化底蕴与趣味性,而对其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的科学阐释,更彰显了酸汤美味与健康兼具的特质。黔东南的美食已然成为传播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黔东南漫记》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地域志,在描绘黔东南山水人文的同时,亦以写实之笔,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在《走过月亮山》中,作者记述了计划乡的贫困状况:“到该乡计划村采访时,潘老妞家的贫困状况令我们震惊。潘老妞51岁,有一个9岁的儿子,其爱人早年被人拐走。木棚四壁空空,屋顶如筛,下雨时地上积水成塘”。面对此景,作者无奈感慨:“身为记者,我不知自己能为山里的贫困村民做些什么。如实记述这些见闻,以期更多人了解实情,能伸出援助之手”。这段文字呼吁人们关注贫困地区发展,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怀。同时,它宛如时光的记录仪,为我们留存了20多年前当地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极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作者也生动展现了当地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拼搏的干劲,黔东南大地上涌现出诸多极具代表性的文明富裕的村寨。有作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窗口的台江县台盘村,这里正是火爆全网的“村BA”发源地;有连续6年举办全国性诗歌征文大赛的“全国文明村寨”——雷山县猫猫河村;还有坐落在地质学上称为“金钉子”之处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剑河县屯州村。这些村寨,宛如黔东南发展画卷上的璀璨明珠,展现着黔东南的蓬勃发展与无限活力。
黔东南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基因犹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飘扬在这片热土上。《红军分队过湾水》、《少寨“红军桥”》、《凭祭大广坳》等篇章,如精巧的钥匙,开启通往尘封岁月的时光之门,让那段熠熠生辉的红色记忆重现。在《少寨“红军桥”》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回溯“红军桥”的历史渊源,详述红军与当地群众搭建“红军桥”的过程。这座承载着军民深情的桥,让召开“黎平会议”后决定转战黔北的中央红军得以顺利渡河,开启中国革命新篇章。作者将历史叙述与现实场景巧妙交融,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染力强,读来引人入胜。
黔东南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之士,作者在《黔东南漫记》里择其代表分别予以描述:有贵州开省以来首位为皇帝讲学的明代大儒孙应鳌;苗族反清英雄张秀眉;中国近代政法开拓者、教育家与书法家夏同龢;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的开国上将杨至成;苗族省长王朝文等。
以王朝文为例,书中详细叙述了他为推动全省农村“包产到户”改革,解决贵州粮食与财政难题,助力茅台酒厂发展等方面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父亲病重,他未动用专车,而是挑着为父亲购置的药物和衣服,带着女儿挤火车回乡下探望。这一事迹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乡里人物”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也让人们认识到,往昔被称作“荒蛮之地”的黔东南,实则卧虎藏龙,是个人才辈出的灵秀之地。
《黔东南漫记》笔触细腻,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为大众搭建了一个了解黔东南的窗口,对宣传推广黔东南文化、旅游资源意义重大,同时为研究黔东南的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一部熔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化价值为一炉的散文集,更是全面了解黔东南地区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