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T”破圈背后:是文化根脉满满的自信

2025-03-27 天眼新闻 吕铀

1.jpg

《大山少年惊艳国际T台!45个贵州孩子用“非遗基因”征服中国国际时装周!》火爆网络

  “突然就泪目了,这一刻民族的才是最美的。”“一针一线都是妈妈的祝福与爱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贵州,上分!”近日,一条《大山少年惊艳国际T台!45个贵州孩子用“非遗基因”征服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短视频火爆网络,转发、点赞均破十万加,几条高赞评论更是看得人激情澎湃、热泪盈眶。

  视频短短1分钟,却足以让千年苗绣、侗布、银饰撞破世界的次元壁。

2_1600_3000_gif (4).jpeg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贵州“村T”少年少女们

  70岁的贵州苗族爷爷用扁担扛起5岁孙女走向T台;小女孩身着的施洞支系苗绣盛装,针脚里缝着外婆临终前未了的牵挂;手中捧着的台江姊妹饭、丹寨鸟笼,件件都是行走的文化密码……一个个场景、一幕幕画面激起无数观众共鸣:“这才是顶流中国美”。

  此刻,这不仅是一场传统服饰的展示,更是一次跨越代际的文化传承。

  而这个曾被贴上“贫困山区”标签的省份——贵州,也正通过传统服饰的创新演绎,开辟出一条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111111.jpg

爆火出圈的“苗族爷爷用农具扛孙女走时装周”视频

  “其实,‘爷爷扛孙女’短视频爆火并非偶然。”“村T”运营总监吴光磊介绍,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长辈用背篓、扁担背负孩童是日常生活场景。古阿新团队将这一画面搬上T台,成为足以令国际评委震撼的原生高级感。

  而贵州“村T”的出彩出圈,也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刻西方时尚逻辑,而在于激活乡土社会的内生创造力。

  “我们想通过服饰讲述家族故事,让观众看见手艺背后的温度。”吴光磊认为,这种将个体生命史融入文化展示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播的刻板印象。

2_1600_3000_gif (6).jpeg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贵州“村T”少女们谈起琵琶,展示古老非遗技艺。

  “村T”的起源可追溯至2024年7月23日,苗族设计师杨春林在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发起了首场“草根走秀”。参与者从田间劳作的村民到银发老人,他们身着融合苗族、侗族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服饰,用最质朴的自信征服了观众。

  这场以“老绣新生”为理念的百姓秀场,将苗绣、蜡染、银饰等非遗元素与农具、芦笙等乡村符号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乡土时尚美学”。

  2024年,古阿新团队又带着妈妈们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今年,村T的目标更加远大——带着大山里的孩子走向国际T台,让45名贵州山区儿童成为主角。

2_1600_3000_gif (5).jpeg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贵州“村T”少年少女们

  这些“村T少年”中,最小的仅6岁,最大的也不过9岁,他们穿着绣有家族纹样的服饰,与北京孩童同台演绎“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中,侗族女孩弹奏琵琶、苗族少年表演芦笙舞等环节,更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对话。

  “这次,参加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孩子们还在北京参观了天坛、天安门广场和长城,并与北京的孩子进行了交流。”吴光磊开心地说,这些经历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民族服饰的魅力,还获得了国际友人的认可,极大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2_1600_3000_gif (1).jpeg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贵州“村T”少女与观众互动

  下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从大舞台归来的小模特在凯里主场进行汇报展演,让这种“走出去+带回来”的模式,构建起文化传播的完整闭环。

  据悉,“村T”自2024年7月起,每周五、六、日在贵州举行,活动没有固定时限,报名即可参加下一周的走秀。截至目前,已举办了38周,共10479场走秀,参与人次达三万余人。

  而“村T”展示的,也不止贵州本地的苗族、瑶族、布衣等少数民族服饰,还吸引了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服饰展示。此外,二十多个城市的游客和二十多个国家的艺术青年也参与其中,共同感受贵州的独特魅力。

  由此可见,当民族服饰成为连接情感记忆与时代审美的载体,当乡“村T台”变成培育文化自信的土壤,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具穿透力的表达方式。

2_1600_3000_gif.jpeg

贵州“村T”少年少女们合影

  不难发现,从“村BA”“村超”到“村T”,发起于贵州的“村字号”正逐步点燃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但与足球篮球的竞技狂欢不同,“村T”选择以每周常态化的乡村T台为基点,让田间地头的绣娘与都市设计师共创,把传家宝级别的民族盛装转化为可日常穿着的时尚单品。

  看,当孩子们穿着改良版侗布衬衫走秀时,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生命体。

  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始于外婆针线筐的文化觉醒,正在重构世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图景。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