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新变化,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走进位于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正忙着接待采购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游客。
合作社里,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在工坊中焕发新生。陆勇妹和合作社成员们结合市场需求,创作了许多具备创意和现代元素的产品。
“我们把蜡染、刺绣、织锦等工艺运用到产品开发中,生产出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服饰、包包、饰品等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陆勇妹说,她们把将侗族的吉祥纹样“三鱼共首”融入各种工艺,创作的商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从小受到长辈的影响,在爷爷的靛染坊里长大,自幼研习靛染技艺,如今传承非遗已成为陆勇妹终生事业,每一件民族手工艺品的诞生都凝聚了绣娘从设计、制作到成品付出的心血,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也成了一代代手工艺人的缩影。
陆勇妹介绍,合作社自2014年创立时的7名社员,已发展至228人。十余年间,合作社带动了1300多人就业,培训覆盖3000人次。
现在,合作社通过线下实体店、线上销售、订单加工和研学项目等多种方式,把手工艺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来到侗寨,不光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也成了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为游客准备了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大家来到这里可以体验刺绣、蜡染、蓝靛染、扎染,唱侗歌、学侗语等多彩的民族文化。”陆勇妹说,这些项目受到大家喜爱,也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把非遗以新的面貌展现给大众。
“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研学”“民族文化+活动”……民族文化加持下不断丰富的旅游新业态正悄然给肇兴侗寨带来流量和“留量”,在留下游客的同时,也留下了民族文化这笔宝贵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留下,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28岁的陆江磊就是合作社的一员,现在,她通过刺绣、蜡染等文创产品的研发制作,每月收入有6000元左右。一把蜡刀,一块布正为像陆江磊这样的年轻人带来更多的机遇。
“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展,作为年轻的一辈,更有责任把这件事做好。”陆勇妹说。接下来,她也想着把民族手工艺的品牌做得更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这些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