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而文学—— 品读杨卓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仰望星空》

2025-02-27 黔东南日报 傅安辉 吕铀

  2023年6月,杨卓光在三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近40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仰望星空》。从此,黔东南文学百花园的天空又多了一颗小说新星。我早就想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写几句话,但一直琐事缠身,难以静下心来细读原著,直到这段时间才终于把该著读完,随即就写了如下的文字。

  世界文学大师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这话对于杨卓光的小说《仰望星空》来说,如同量身定做,太符合其创作实际了。《仰望星空》分上下部,上部写父亲嘎依,下部写儿子恰仰。它以阔大的视野,宏伟的结构,展示苗族父子两代人在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以及在动荡复杂社会背景下的顽强抗争。

  正高职称记者杨卓光搞了大半辈子新闻,退休后却创作起长篇小说来了,这有其人生的考量。不是无事找事,而是有感必写,是其人生的必然。杨卓光灵活运用多维度的表述方式,来完成这部鸿篇巨制的表达。他是为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而创作,属于为人生而文学。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这部作品,那就很不够味,摸不透作者所要彰显的意蕴,更多的从人生人性的角度去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陈年佳酿,窥见作者对于人生的彻悟。

  一、走向悲剧的父亲

  父亲嘎依生长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贫寒闭塞的贵州黔东南深山苗寨,贫困、艰辛、不幸陪伴着他长大。好在嘎依从小聪颖过人,得到父母的怜爱,得到大家的喜欢。嘎依凭着自己的聪颖与勤奋,获得完成小学、中学学业的宝贵机会。为他此后外出闯荡重庆、无锡,继而远赴南京上大学,参加解放军,打下了良好基础。接受现代文明教育,这无疑成为嘎依摆脱传统环境社会桎梏的关键。嘎依在无锡和南京读大学的几年,成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抗战胜利后,国民面临往何处去的关键时刻:一是追随国民党腐败政权,活在黑暗中;二是跟随共产党,向着光明走去。嘎依以他的睿智和前瞻性,坚定地选择了光明的道途。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进部队和后来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一员年轻干部。他无比热爱新政权,将贫穷落后的苗乡建设成为新中国的幸福家园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这过程中,嘎依完成了人生的大转变,以最美丽的姿态迎接新生活。

  然而,嘎依的幸福生活仅仅维持了几年,如同昙花一现,接着就运交华盖,命运多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西南,在贵州这样的少数民族省份,封闭落后、人才奇缺,急需知识分子、急需人才的时候,他自己正踌躇满志准备好好为贵州民族工作干一番事业的时候,这位血气方刚的苗家大学生,在其志远未实现之时,却过早地卷入了一场场争斗当中。因为敢于质疑,敢于仗义执言,勇于批判新社会刚刚冒头的不合理现象,嘎依的人生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从此再也没能获得发挥其知识才华干事业的机会,反而被送进劳教农场改造,以致亲叛妻离,最后带着众多的遗憾含冤离世。父亲嘎依上演了一出不寻常的人生悲剧。作者把父亲嘎依的美好人生毁灭给众多读者看:他忠厚老实,一直坚持率真的人性,保持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不会与时俱进,把握历史变化的趋向,更不会探究人性的幽微,总是保持一贯的坦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害人之心,就连防人之心也全无。结果,正直诚信、襟怀坦荡而不得以信。落入别有用心之人挖好的一个个坑内。满腹经纶遭人嫉妒,百废待兴而未得以用。年纪轻轻就被打入地狱,接受无休止的劳动改造。通过嘎依个人的悲剧,让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的复杂,现实的骨感,人性的扭曲,考量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如何才能保护自己。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嘎依受害的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切欣欣向荣,人们怀着对新生活的热爱,感情的天平一边倒,只能说好,不能说坏,也就是不能说新生活有缺点错误。持不同政见者,往往被无限上纲上线,扣上政治帽子。嘎依就是这受害者中的一个。写出父亲嘎依的悲剧,是作者一种人生善意情怀的表达,他希望人们记起这样的不幸,使人生悲剧不再重演。

  二、逆境奋起的儿子

  儿子恰仰性格内向,略带自卑,但内心世界情感丰富。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非常艰辛曲折。他是一个劳教犯的儿子,失去庇护又被母亲抛弃的孤儿,只能和父亲一道在监狱里的劳教队混迹,在艰难的岁月里成长。其间,他有过悲愤、有过无奈,甚至绝望。然而,他更多的却选择了坚强发奋、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挺起胸膛,希望能堂堂正正做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理和心理上,始终充盈着向善的道德阳光。恰仰仅以劳教农场子弟学校四年级的文化基础,在其父亲及那些特殊的长辈们的启发、鼓励、引导下,自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学,广泛阅读,积累了大量知识学问。为了生存,他抬过土方,拉过板车,还学会了木工技术,四处打工为生。最后以良好的表现,获得进某矿务局云台坳矿区当了一名国企工人。之后又调入一所高校搞后勤工作。

  身处高等学府的他,暗暗下力,主动拜师,参加各种补习班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使其知识储备得到极快提升,终于考上了广播电视大学,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宝贵机会。从此,他用无比顽强的生命音符,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他通过写新闻稿发表,由后勤人员变成了宣传干部,受到领导的赏识,提拔为宣传科副科长,后来被新闻单位接纳,成为知名记者,评上了正高职称。曾经处于囚笼的他,依靠道德和希望之光指引,终究融入时代的潮流,实现了人生价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一如既往的坚持,没有那些艰苦的付出和忍辱负重的精神毅力,在劳教队那个大染缸里,他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也难以充分利用社会大舞台锻炼自己成才,从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恰仰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保持洁身自好,身处逆境也能踌躇满志,勤奋敬业,奋起前行。他的为人处世,吸取了父辈的教训,求同存异,和气谦让,学会与人合作,善于谋求发展进步。淡泊名利,不卑不亢。《仰望星空》小说里记载,他曾有过去州府当领导秘书的机会,但他放弃了。他坚守干一行爱一行,绝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他当了几十年的记者,新闻业绩尤为突出 ,又能严守职业操守与新闻纪律,堪称行业表率,获得大家的敬重。

  杨恰仰先苦后甜的人生经历,是作者实现他人生价值的抒写,充分表达了他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对人间美好事物的礼赞。

  如果说小说上部的父亲嘎依是在为个人、民族和社会寻找光明的前景,在此宏大的主旨之下释放出人性中最积极、最善意和最伟大的光芒,彰显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岸力量,但处于特殊年代的非常时期,受到不公正对待而走向悲剧结局。那么,小说下部的儿子恰仰则是先苦后甜的一代。他洞察了父辈的悲剧而尽力避之,逆境崛起,最后到达人生最光辉的顶点,以喜剧人物闪亮在人间。

  杨卓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仰望星空》不仅为文学而文学,而是为人生而文学。他抒写的是亲历印痕,真情实感,人生彻悟。阅读这部小说,无不受到感动,得到人生启迪,以至于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悟,让人受益匪浅。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