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正绿花正红《痕迹——中元书画》序

2025-02-18 黔东南日报 杨玉平 吕铀

  坦率地说,我对书法可谓情有独钟,而且情缘极深,做梦都想成为一名响当当的书法家。退休后有时间了,练字就自然成了我之必修课,从中找到了不少乐趣。癸卯岁冬日一个上午,在书房里习字正酣时,好友杨怀来电,嘱我为其父杨中元先生的《痕迹——中元书画》书画作品集作序。

  杨怀我俩是同乡,又为本家,彼此交往不错。我与杨怀父亲杨中元先生曾有蒙面,那是杨怀安排的饭局,对老人还有印象。于理于情,我无拒绝理由,尽管心有忐忑。

  一位哲人说过,成功之钥匙来源于坚持和毅力。只有不屈不挠地追求目标,才有实现成功的可能。古时有位苏轼,其文、书、画造诣后人颇为咏之。他的《寒食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并为“天下三大行书”。林语堂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几乎是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抵达了生存广度和深度的极限。其实《痕迹——中元书画》也不失为一份孜孜不倦的文化产品。杨中元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念的是师范,当过小学教师,在农机部门较长凝炼,后又回归教师岗位黔东南农机学校退休。岁月的行走,杨中元先生赢得了光彩的人生。他在出色完成主业的同时,也不忘寻求自我所好,求精求湛,悉心研习书画,可点可圈。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书画师”“特级书画师”,作品曾在中国和世界赛事中多次获奖,不少还被收藏入典。一位土著,一位书画业余爱好者,能有如此成就,当之让人油然起敬。

  “欣赏杨中元先生书画作,从构图中可以看出,以简为尚,画面空间多呈现疏朗虚旷之致;其笔墨则讲究金石入画趣味,运笔走墨,多呈一波三折之势,陈现出纵意所如的豪放精神,其笔墨线条,干裂秋风,润含青雨,风骨遒拨骏爽,金石之气浓郁,杨中元先生的每幅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韵味,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样的作品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是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文怀沙对杨中元先生书画作品的评价。杨中元先生出生于“森林之州、神奇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黔东南,这里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倍受世人青睐和关注,碧水青山,急流飞瀑,幽泉深壑、民居民俗、节日节庆,成了艺术家梦寐的天堂。在这块多姿的土地上,杨中元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亘古不变地用手中之笔讴歌家乡秀美之山水,勾勒家乡典雅神韵,收获着梦想。杨中元先生的画基本上多以写实为主,但在个别地方也有艺术的张扬,给人一种想象空间。这种意向表达,你可以把它当作写实作品来欣赏,也可以当作艺术作品来享受。《痕迹——中元书画》里辑录杨中元先生为他家乡天柱地锁高寨湾精心绘制的两幅全景图就是很好诠释,一幅真实如影像,一幅缥缈又如真,很有代表意义,由此可窥视杨中元先生重实趋虚的绘画风格。《痕迹——中元书画》还提出了一个如何为时代画像和立卷的命题。事物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每天都在创造美、呈现美。杨中元先生在《痕迹——中元书画》里告诉我们,一位有责任敢担当的艺术家目光要健康向上,要有对事物的明晰判断,继承传统,守正创新,主动拥抱新时代,激情饱满地记录时代之精髓、精华、精神,唯真地把美玉和心灵鸡汤奉献给读者。《痕迹——中元书画》每件作品既没矫揉,也无造作,满满正能量,处处洋溢欢歌景象。

  书法,是国粹,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漫长历史长河里,书法经历篆、隶、碑、楷、行、草的发展历程。灿烂的履历,为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书法分有“隶派、碑派、隶碑派、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五大流派,如果从抽象去理解,无非就是传统和现代之分罢了。翻开《痕迹——中元书画》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杨中元先生的书法创作走的传统之路,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用笔、结字、章法、墨法都很注重规则,给读者一种庄重感。具体就杨中元先生书法而言,我比较喜欢他偏重于楷书书写的行书,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细细品读,其“形、意、神、趋”犹如高山清泉娓娓道来,由此你会想到“真、善、美”。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滋养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痕迹——中元书画》应运时代而起,悄然地来到了我们面前,理应为之欢呼,为之高兴。

  祝贺《痕迹——中元书画》出版!

  是为序!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