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施秉县:非遗闹新春 年味“嗨”起来

2025-02-05 黔东南日报 通讯员 杨旭 吕铀

  扎龙灯,迎新春。近年来,施秉县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将传统龙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赋能“节日经济”持续升温。

  今年春节期间,该县举办的龙灯展演系列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一场声势浩大、场面热烈、气势磅礴的龙舞盛宴,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有效推动了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施秉县,舞龙活动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的重头戏。当夜幕降临,只听街头锣鼓喧天、唢呐齐鸣,跟着牌灯开道,龙灯昂首向前,在鞭炮齐鸣中上演一场场勇敢者的“炸龙”游戏,龙灯舞动时,一人“引珠”,龙随珠行,龙头忽高忽低、龙身上下起伏,龙尾则左右摇摆,大家踩着热闹的鼓点,不断变化出各种阵型,长约20米的亮龙活灵活现来回穿游,煞是好看。

  施秉玩龙习俗始于唐、宋时期,兴起于最早入住清水江和 氵舞 阳河流域的苗族先民中,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历时七天的玩龙祭祀习俗一直沿袭。据《施秉县志》记载:“元宵节,城乡居民相率醵金扎纸龙灯,杂以鱼、虾、狮灯、花灯等类沿街游戏,颇有火树银花之盛。是夜,游人如织。舞者执龙灯蜿蜒,起伏有势,一时炮声、金鼓声、笙歌声杂然并进,极为壮观”。

  因为参与度高,观赏性强,活动深受热捧。市民和游客们纷纷感慨,感受到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不仅激发了更多人对民俗的兴趣,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希望这样的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龙灯制作工艺有讲究,由竹木、彩纸、彩布等扎成,制作的程序相当复杂,至少要几百道工序,骨架是基础,要细心,不能有半点马虎。”说起龙灯制作技艺时,龙灯制作艺人俞树林眼神里透露出自信。他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痴迷,从事制龙灯、舞龙灯已有十余年,算得上“老把式”了。

  “扎龙灯以前没参与过,只是看到过,今年有这个机会,我就参与到其中来,自发性地来参加编制、绘画,感受做龙灯的制作工艺,亲身体验一下。”城中社区市民吴昌阳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