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福字情怀

2025-01-26 黔东南日报 侯进元 吕铀

  在中国,一个“福”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期盼和最真挚的祝福。在漫长的岁月里,“福”字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情结,是每个家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福”,从字形上看,左边是“示”,意为祭祀之台,右边是“一”加“口”加“田”,寓意有衣穿、有饭吃、有田耕,这是古人对幸福生活的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向往。在《说文解字》中,“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福,被解释为一切顺利、完备无缺的状态,是对人生美好愿景的高度概括。自古以来,福字就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诗词歌赋、书画艺术,还是建筑雕刻、民间工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福字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元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福字,这是迎接新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门楣上、窗户上、甚至家中的每一件物品上,都可能贴上小小的福字贴纸,寓意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吉祥如意。特别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还会故意将“福”字倒贴,因为“倒”与“到”谐音,寓意“福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福字的热爱和尊崇。比如,书写福字、赠送福字、收集福字等。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里,“福”字成为家家户户共同的语言,它传递着团圆、和谐、幸福的美好愿望。

  除夕,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饭桌上往往会有一道寓意吉祥的菜肴,如“年年有余”(鱼)、“岁岁平安”(苹果)等,都是对福的期盼和象征。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着将福气和好运传递给下一代。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守岁时的鞭炮声和烟花绽放,那不仅是对旧岁的告别,更是对新年的热烈欢迎,每一声炮响,都是对“福”字最深情的呼唤。

  除了春节,福字还出现在各种庆典和仪式中,如婚礼上的“喜福”、寿宴上的“寿福”,乃至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等场合,都会用福字来表达祝福和喜庆。在民间,还有“摸福”的习俗,人们相信触摸写有福字的物品能够带来好运。

  “福”字,如同一颗种子,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田,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每一个春节,当我们贴上“福”字,我们不仅仅是在庆祝一个节日,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传递一种情感,寄托一种希望。

  “福”字,是中国人的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牵挂。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过年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福字的地位从未动摇。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电子红包、网络祝福等形式,将这份传统的福字情怀以新的方式传递开来,让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和祝福。福字,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