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连接的苗寨吊脚楼

2024-12-31 天眼新闻 吕铀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简介: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房主的需求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依山错落,次第鳞比。

  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珍贵价值。

  2006年,雷山县申报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义:吊脚楼上的“掌墨师”

  一个墨盒,弹动墨线,就能全凭脑海中的设计,指导木工完成精准完美的构建步骤,随山势而定,建起一座座绝不重样的苗家吊脚楼。今年77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义,在近50年掌墨架梁的技艺坚守中营造了280余栋吊脚楼,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有名的“掌墨师”。

  “一辈子的本事都在脑子里,动脑筋解决修房子的难题,能让我开心。”杨昌义说,在苗乡,建房子是大事情。

image.png

西江千户苗寨。孟祥可 摄

  用多少柱子、设多少梁、放多少檩,“掌墨师”定;什么地方开孔槽、什么地方放连接木笋、什么地方衔接,由“掌墨师”弹墨线……因此,“掌墨师”也被称为营造吊脚楼的工程师,深受村民敬仰。

  杨昌义的父亲就是远近闻名的“掌墨师”。打小,杨昌义就给父亲打下手。耳濡目染,他从最初的裁木料、去树皮,到后来的计算面积、空间构造,进步飞速。

  “几根柱子,设多少梁,放多少檩都没有固定模式,一切都得看实际情况来设计。”杨昌义26岁时便能独立建成自家木楼,因脑子活,干活快,建造的木楼质量上乘,房屋框架结合部分毫不差,结构合理、牢固结实,凯里、麻江等地的村民都慕名前来请他建房。

image.png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中的穿方工序。受访者供图

  六角亭、苗家长廊、木牌坊等民族景观建筑,杨昌义都会建。在他看来,“还是最喜欢给乡亲们建吊脚楼,按照各家各户的想法,在不同地势上,给大家造出心中的家。”

  2020年,雷山县成立了苗族建筑技艺研究会,旨在研究、保护、传承苗族建筑技艺,杨昌义当选常务理事。传承技艺是他最大的牵挂,“这些年前后带了10多个徒弟,现在又有年轻人加入,我退休了,希望徒弟们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杨昌义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