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自逍遥—— 读杨明散文集《波洞半岛》
我跟杨明相识有三十来年了。从认识开始,他就一直在贵州人民广播电台驻黔东南州记者站任记者 。那时候,我也刚到新华社贵州分社黔东南州记者站做新闻报道工作。因新闻采访业务的需要,经常一起结伴赶赴新闻目的地采访。
后来,我调到黔东南日报当记者,一直干到退休。杨明也是在驻站记者、站长的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三十年的新闻业务交流,以及共同对文学写作的爱好,我们两人的交往,已不只是一般的认识,可以说是深交了。对于杨明的新闻业务技能和文学写作的爱好来说,我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我和杨明退休以后,也是经常泡在一起。我们日常聊的话题,新闻已渐渐远去,更多,更热,更醇的只有文学了。
可以这么说,杨明是一个真正爱好文学之人。
这些年来,杨明已相继公开出版了《西部日月》《刺破九重天》《欲穷千里目》《花院湖畔》(与人合作)等等文学和新闻集子。
在《波洞半岛》的后记里,杨明写下的文字,最能表达他个人对文学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纯文学似乎正处于休眠期,作家就是苦行僧,在坚持守望,孤独耕耘。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笔耕一方田地。我坚信,文学不会死,只是蓄积力量的潜伏,潜伏就是预示着文学新时代即将到来。人间红尘如冷暖,文学正道是沧桑!”
纵观杨明的这部散文集,六十六篇文章,十九万字。愚以为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山水游记赏美景。在我的印象中,退休后的他,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起码有两百五十天以上是在乡间游走。他以下的这段话,足以表明他的心迹:“我虽算不上仁者、智者,却爱游山玩水,走村串寨。只要有一丝闲暇,如同鞋底抹油,消失得无影无踪。春天,去看朝气蓬勃的生命;夏天,去看青山绿水;秋天,去看斑斓的秋色;冬天,去看皑皑的白雪。白云随风走,天下任我行,风景无处不在!”
山水游记在杨明的这部集子里,占了很大的篇幅。在他的眼里,蓝天白云、山川流水、野生动物、花草树木皆是爱物。他说:“我是山川行者,听到新鲜之地,总是按捺不住,非去游览不可。别人跑城市,我却钻森林,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在杨明笔下的黄平乌梅河两岸,他和驴友一起欢天喜地邂逅了城里人少见的蜂糖瓜、八月瓜、九月瓜、蜂糖罐,荔枝、打米泡等这些生长在山野中的奇珍异果,分享了采摘收获的快乐。在《水舞朱家山》篇目中,激情勃发的他文思泉涌,用灵秀的笔为这个自然保护区中的石炉缸飞瀑群写下了这样的词句:一处约三十米高的飞瀑,好似千顷积雪,顷坠而下,囤集于半崖上的绿潭,蜂拥而下,宛若雪花凌空飞舞,如同珍珠泻玉盘,汇入绿色的山谷。朱家山啊,高高的山,高高的水,飘飘的水,清清的水,甜甜的水!在领略了大山中水的丰美,又在原始森林中触摸了被誉为“树中熊猫”的珙桐树,还有那巨大无比的“榉木王”。他还曾远赴台江县的登鲁苗寨,兴致勃勃地探访了金丝楠木群的“王国”。这些云游四野的收获,充分满足了他“在森林中陶醉,在森林中沉思,在森林中悟道”的欲望。
在《孤独的水牛王》篇目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儿时放牛的情景。除了满满的乡野记录外,更道出了他对那头战功显赫的老水牛深深的哀悼。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人与动物的情感交融,用今天的文字来回味,依然还是那么让人十分动容。
二是历史掌故抒情怀。我佩服杨明有个好记性。每到一处游山玩水中,他总要把当地的历史掌故、乡村野史、街坊传闻弄个清楚,非常注重历史事物的出处。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人物,业绩斐然的、有功于社稷的、敢于担当为民之人,杨明都报以崇敬之心。为了把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掌握清楚,杨明之前就搜集过相关资料,尽量做足功课。这样的苛求,就会带来一个好处,作者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还可以把当地的历史秘闻、故事传说,一概尽收囊中。虽然在现场了解不透,探访不深,杨明过后也会去查阅有关史书,补齐资料。
所以,当我们在读杨明的散文游记时,除了欣赏他笔下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还能了解到当地不少的历史故事和乡村趣闻,获得两个方面的愉悦。这就是杨明和其他散文作者最大的不同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游记散文的价值所在。
杨明在写朱家山自然保护区的风貌时,带出了一个豪强人物——白跛子。“民国时候,这里来了一位从北方当兵受伤瘸腿而想返回云南的白跛子。白跛子发现朱家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后,就在这里拉起一支人马。由此,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白司令,就开始闻名于黄平、瓮安、福泉一带。白司令给自己的人马订了一条规矩,兔子不吃窝边草。白跛子在朱家山一带纵横近二十年,在百姓中虽然有匪之名,却少有盗匪之事,多为传奇之说。”至于白跛子后来又如何失踪的,作者获得过两个版本,一是隐居于余庆、施秉、黄平三县交界地;二是白跛子在瓮安老坟嘴兵败后,就隐姓埋名在离老坟嘴不远的木孔地区。六十年代国家清查户籍,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孤寡老头,走起路来脚有点瘸,但精明至极。他便是当年驰骋朱家山的白跛子——“白司令”。杨明笔下的这个传奇人物,赋有浓浓的神秘色彩,如果拍成一个电视剧,那该是多么精彩。
在《熬立苗岭的“倒栽杉”》一文中,倒立生长的古杉树,仿佛在彰显着苗族抗清英雄张秀眉的威武不屈。在抗清起义军失败后,张秀眉和杨大六两个首领被俘。清军把他们押到长沙,施以“骑铜马”“点天灯”等酷刑。杨明笔下的这一段文字非常悲壮感人:“张秀眉严正警告刽子手说,你们杀我无所谓,老子眼睛都不眨一下。但你们不能让一滴血掉在地上,要不然老子死后,魂魄会来找你等偿命!刽子手们心虚,只得找来九床干净的棉絮,铺在行刑台上,生怕遭到报应。果然,张秀眉、杨大六被斩杀时,身手分离,眼睛如生,身立不倒,血如丹霞,赤红满天!”
读杨明的《十里古驿道一路丹霞石》一文,我们能清晰的明了,经专家考证,目前在贵州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非黄平旧州至上塘的十余里路程莫属。
该文记载,奢香夫人这位大智大勇者,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托孤代袭贵州宣慰使后,曾率部以辟通黔与滇、川、湘路梗塞,连接四方而感怀天恩。奢香夫人主持新修、整修、拓宽的驿道“奢香驿道”,就是从偏桥(今施秉)开始的。仅以这篇文章里的史料、故事、传闻为线索,都可以写一部浩大的长篇小说了。
三是诗词佳句表予心。杨明是一个热爱诗词写作的人,也公开出版了诗集。在他写的许多散文中,大多爱用诗词助兴,这部散文集子里的文章亦然,而且许多文章标题,都用非常精炼的诗词对仗句。如此,就给文章增色不少,既表达胸中情感,又添了许多的文韵。
比如,在《马头山的传说》一文中,作者就用了一段诗词开头:“雪舞九霄里,苍山如游龙。只见飞鹰起,风疾雪压松。林下鸟听雪,苍鹰鸣长空。一旦红阳露,雪融青山中。”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把个大雪封山,银装素裹的马头山,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产生了形象化的效果。
在黄平飞云崖看银杏树时,作者触景生情,一首“杏叶化蝶舞,金霞伴霜飞。玉扇凌空摇,丽人随风归。”的咏赞诗,就油然而生。
有感于古驿道的历史尘烟漫漫,作者又道出了“子规鸣古道,脚步量沧桑”“烟火并起,狼烟掠空,千里兵书,八百快马”等精彩佳句。
再如文中的“雷声河底起,浪花漫天飞”“千帆斩波涛,一槁定乾坤”“炊烟袅袅随风去,彩叶飞飞落霞来”“一溪流水响,满山百鸟鸣。”等佳句比比皆是。
此外,杨明的一些描写词汇,也相当的精炼,堪称佳句。比如,他在巴拉河畔的排生苗寨探秘时,就有这样的描写:在寨中跑了老半天,终于寻到了寨后一户人家的房顶,制高点上一览全寨,层层瓦屋、股股炊烟、棵棵枫树、簇簇翠竹、淼淼湖水……右侧湖边,一条浮桥从枫树下延伸湖中,可能是架往新建山庄的捷径,也是一道摇摇晃晃的风景!在枫树下,沿着浮桥延伸方向,湖水中仍然屹立着五六株古老的枫树,浸泡在水中已经枯萎,但还有爬岩姜寄生在树上,吐出油油的绿叶,彰显着枫树的无比坚强和无私,在生命散发的余光中仍然发出透亮的绿意!
在歌颂雷公山秃杉群落时,杨明如此写道:格头秃杉挺特别,年轻秃杉宛似一支笔锋,以云雾为墨,描绘天地;苍老的秃杉如同百岁寿星,枝丫、树巅以曲劲为美,叶若云结,枯枝如手指,昭示着孑然物种的坚毅。我爬上分布秃杉的山岭,向河水两岸环视,方见秃杉或插在山腰、或矗立岭上、或挺拔河畔……张扬着秃杉的优美风姿。
读罢杨明的游记散文,林林总总的内容,让我们随着他的笔触徜徉山水风光的同时,也了解了诸多的历史知识,更分享了他热爱大自然的一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