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村:长征精神代代传
12月12日,记者前往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送毛衣”故事发生地——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采访。
车子沿清水江边的景观大道一路向前,眺望窗外,青山如黛,江水碧绿,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画中。
镇江村坐落在清水江畔,全村有378户1540人,聚居着苗族、侗族、水族等民族。
在镇江村村口的广场上,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碑上“毛主席送毛衣”几个鲜红大字熠熠生辉。
镇江村“毛主席送毛衣”原址
沿广场对面的“红军长征过剑河体验步道”拾级而上,约莫百米左右,一棵沧桑古树映入眼帘,树下的青石碑上标注着“毛主席送毛衣原址”。
石碑下,一群人凝神肃穆,正在聆听一堂红色教育党课。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
镇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永发告诉记者,今天剑河县农村基层党员轮训班在这里进行现场教学,授课者是中共剑河县委党校教师谭元琼。
“聆听了‘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深受感动,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参训学员罗幸云感慨地说,“我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1934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王稼祥、叶剑英等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路经剑河。
根据陈云1935年所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载:“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
红军在剑河传播革命真理,颁布民族政策,团结人民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拥戴。短短10天时间,剑河加入红军队伍的青年就达400人。
红军与群众结下的鱼水情,在当地百姓中广为传颂,“毛主席送毛衣”的感人故事,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10月,镇江村作为贵州省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正式开工建设。以“剑河红色山水寨 清江苗族文化村”的形象定位,打造农旅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
在完善村内红色元素的同时,该村将部分闲置房屋进行改造,转变为可供研学团及游客入住的民宿,并配套建设起相应的红色教育、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区域。
镇江村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吸引了县内外各级党组织来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在重走长征路、聆听红色故事中,追溯红色记忆,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
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镇江村人民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今年30岁的张海,去年在村里成立了贵州宏远建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带领村民从事宜居农房、消防设施、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目前在公司务工的村民有90多人,每人每天工资150元。只要发扬长征精神,敢于吃苦,甘于奉献,就能过上好日子。”张海信心满满地说。
“现在村里正在打造红色美丽村庄,来玩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开办了这家农家乐,让游客吃好玩好。”村民杨玉竹开心地说,“夏天来村里旅游的人多,每天有十几桌客人,月收入过万元呢。”
红色是镇江的底色。2021年,中组部将镇江村列为中组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2024年11月,镇江村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正式运营。
“截至目前,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人到教学点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刘永发说。
红军精神不仅感染着外来参观的人们,也感召着本地在外游子回馈家乡。
201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镇江籍学生杨光照,在外打拼几年后,于2017年返乡创业,和朋友合办了一所驾驶学校。
事业顺风顺水,杨光照心里却念念不忘镇江的发展。2024年8月,他毅然决定放弃事业到镇江村任职。
“小时候听老人讲述‘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一直铭记于心。如今家乡振兴,正需要我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对于未来,杨光照充满了信心。
“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房屋修葺一新,村组路也修通了,日子越过越舒坦。”谈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从广西桂林嫁到镇江的外来媳妇吴志娇喜不自禁。
近年来,镇江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种植秧李、枇杷、杨梅等精品水果600余亩,年收益60万元以上,让“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展望镇江,一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红色文化和美村庄已然显现。
时光荏苒,转眼90年过去。如今,“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已转化为当地群众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长征精神激励下的镇江人民,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奋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