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散文多精品,喜读秀学三部书

2024-10-31 黔东南日报 傅安辉 吕铀

  

  剑河人、州府公务员、省作协会员杨秀学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各种作品30多万字。2015年以来,又公开出版了《过往的记忆》《村庄旧物》《相片》3部散文集,形成我州文学百花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拥有众多读者,引起了我的关注。

  欧阳克俭给《过往的记忆》写的序言说杨秀学的散文写作,“是出自骨子里对文学的尊崇、敬畏和喜爱”,是“珍视个体生命、意识和情态的率性表达”。

  潘兴盛给《村庄旧物》写的序言说杨秀学的散文“有较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和国学功底,行文造句,辞采斐然;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殷殷的家国情怀”。那些村庄旧物“成为慰藉我们乡愁的永恒记忆”。

  甘典江给《村庄旧物》写的序言二说杨秀学的散文有“书卷气”和“泥土气”。他笔下的山水名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家养牲畜,民俗风情,故事传说,无不饱含着他的眷恋与哀愁。

  潘年英给《相片》写的序言说杨秀学“对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很讲究知识考据的”。把他比作“一个本土的人类学家,在做着一种关于地方知识的考古工作”。家乡传统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党政机关多岗位工作的历练摔打,使杨秀学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他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文思如泉涌井喷,灵感迭出,精品多多。

  我觉得杨秀学所写的散文有三个类别:乡愁、游历、其他抒写。三者各有千秋。他对乡土的人物、事象与物象等等,深度白描,精雕细刻。乡事、怀旧、出游、忧思、考据、寄情,有机结合于文中。

  

  《过往的记忆》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之作是《寻找过往的童真岁月》,整篇都在怀旧,追怀童年趣事,眷恋灿烂童真,内容十分丰富。童年往事,如串串家珍,数不胜数,多已遗失于童年的记忆深处。写这些童年往事,情真意切,乡愁力透纸背,深深表达着眷恋过往之情。

  《初识西江》把第一次见到西江的感受写得非常大气,有广度,有厚度。浓墨重彩抒写西江的实景、历史、文化和旅游,读了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知识的收获。作者为黔东南州有西江而感到骄傲,更为西江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旅游品牌而感到自豪。

  《酸的情结》可以说写尽作者故乡及黔东南腌制菜肴、酸汤系列、腌汤系列的酸味食品以及营养保健价值,是黔东南乡土酸味食品的百科全书。杨秀学告诉读者,林林总总的酸味食品,铸就了乡土的饮食习俗,亮丽了黔东南的酸味人生。

  《过往的记忆》这部散文集讲述童年趣事,书房春秋,名滩盛景,风景物产,人情世故,记录初到西江,夜宿怎东,游云台山、铜鼓古县城、云南怒江、福建鼓浪屿、山东曲阜、西藏圣境,遥望绥芬河,思考并彻悟人生、社会乃至人性等,眷怀乡村故景,讴歌大江泽泮,赞叹江河波涛,诉颂树木花草,歌咏亲友之情,处处散发着故乡泥土的芳香,人生旅途的滋味,生活历练的彻悟。

  

  《村庄旧物》散文集记述故乡的人、事、物,《火边记事》这篇作品应该是力作。火边,就是木楼里的伙房。其中央设有火塘,是烧火煮饭的地方。在深秋、冬季和春季,家人围着火塘烤火。火边是家庭起居用度最频繁的场所,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标志。作者叙述了家人在火边吃年夜饭的情景,招待宾客的情景,讲述了关于火边的故事。最后,作者对火边表达了无比眷恋之情。

  《没落的马帮》以为写茶马古道上远去的马帮。读了才知道是故乡的新鲜事。改革开放后,有人从贵阳买来一匹马驮运货物,他家率先结束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驮的历史,引起大家格外关注。于是,互相效尤,家家买马,故乡就有了马帮,有了马帮所需工具的产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走上致富的道路。可是,好景不长,不到四十年的光景,故乡的马帮就没落了!谁也想不到会没落得这么快!原来政府实施“村村通”工程,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马帮!读了这篇散文,觉得爽快,不禁要欢呼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喜人趋势。

  《永不熄灭的灯火》说“火就是光明。”“人类的历史就是追逐光明的历史。”文中抒写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灯火以及火种的获取,给人以知识的享受。文中写了故乡燃烧葵花杆为灯、燃烧油松为灯、以桐油、菜油、茶油为燃料的灯、以进口煤油为燃料的马灯、盏灯、煤气灯、最后写道以电源发光的电灯。“电灯的到来,无情地逆袭了承载过往光明的一切旧物”!是父老乡亲追求光明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

  《村庄旧物》这部散文集俨然就是一部村庄志书。村庄旧物,写了古宅、固井、古树、古歌场、火边、八仙桌、纺车、磨坊、契约文书等;村庄旧事,写了村寨缘起、起屋上梁、走亲访友、尚武遗风、马帮、进桃源洞习俗、工分簿等。通过故乡人事史事物事情事的记忆抒写突出地表达“乡愁”。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有条件的把老人和儿童接进城里暂住,乡村大片农田荒芜,与其密不可分的乡村自然景象、生活图像随之湮灭,乡村的活力随之消失,乡村呈现出一片萧条破败之态。乡村留不住人,乡村何以发展繁荣?“乡愁”何以寄托?这是杨秀学的牵挂,时时刻刻撞击着他的拳拳赤子之心。那些刻骨铭心的村庄旧物始终是杨秀学的乡愁记忆。

  

  《相片》散文集里的《相片》篇什,应该说是这个集子的代表作,因此,作者挑选她作为书目,其最能体现杨秀学散文创作的技法风貌。《相片》思如泉涌,以相片切入,向古今发散思维,议论相片产生前前后后的有关事事情情。从画像写到照相,从黑白照片写到彩色照片,从有胶卷照片写到无胶卷照片。文中也有乡愁的内容抒写,那就是存放于手机微信里或挂在墙上或压在箱子底下的亲人相片,看着相片可以怀旧,燃起眷恋过往的激情。作者博学多才,在《相片》一文表现得很充分。

  《一河传颂 千古绝响——悼念岳父向南泽》篇幅上万字,写得很下力,也写得最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岳父无限的缅怀和深深的敬意。岳父没上几年学,靠平时自学积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乡规民约,人生格言,装满了他的整个头,《增广贤文》里很多句子,都成了他的口头禅。因才智过人,常常给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被众人推举当了会计、村长、支书前后长达43年。他最成功的业绩是经商。改革开放后做小百货生意,成为当地的万元户。接着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他是一个最吃得起亏的人。赊借出去的货物,能回笼货款则罢,不能也罢。他说同行之间吃得亏才打得堆。岳父喝酒有海量,但能克制自控,每喝不醉,从不误事。岳父重家风,对后代有良好影响。最后写到岳父的病与死。当岳父在老家安葬时,送葬的队伍络绎不绝,是当地“人数最多的一次”。读后,岳父为人处世的楷模形象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走近榕江食谱》专写榕江美食。作者对榕江食了如指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得益于作者家四代人与榕江有情结,作者在榕江供职多年。抒写榕江美食,资料翔实,科学客观,符合实际,完全可以成为榕江食谱的教材。

  《相片》这部散文集,作品题材广泛,杂七杂八,可称作杂文集。议论又议论, 回忆复回忆,情思加情思,是这部作品集的特点。而博学使得这部作品集的内容给读者信息量相当大。

  

  杨秀学酷爱散文创作,当公务员还写出那么多散文作品,真的难能可贵。

  杨秀学出版《过往的记忆》《村庄旧物》《相片》3部散文集,作品多达114篇,其中写乡愁的有70篇,写游历的有16篇,其他抒写的有28篇。他写乡愁最多。在外地求学、供职、客居城镇、到各地参观考察周游也有较好的抒写。再就是喜好对方方面面关注后的考据、议论与评说。

  在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杨秀学是黔东南州使用意识流手法写作散文的高手。我猜测,他选用此法,因由有三,一是大学时代写作课老师教过,二是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受到别人影响,三是知识积累,阅历丰富,使他经常产生灵感,思如泉涌井喷,形成意识流动。他的散文写作,实际上没有刻意的布局谋篇,没有章法,顶多打个腹稿,铺开稿纸,拿起笔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恰恰是这样,没有章法才是最好的章法,自然天成,没有加工痕迹。他的散文作品文理结构顺畅,自自然然,有那种“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他的散文作品,就是依着意识流动,行文或顺,或倒,或先顺后倒,或先倒后顺,或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形成放射性结构。

  要总结杨秀学散文创作最大的亮点,我赞同李文明的评价,那就是他写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把最熟悉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写出来,打动人心,获得了读者欢迎。在他熟悉的生活中,他的硬功夫就是写好了乡情。对于这一点,何林超形容得最到位。他说杨秀学笔下的乡情就是“一柄锥子的锥尖”,“深深地刺入内心”,读者当然也就终生铭记。写好了乡情,表达乡愁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再把现代时尚与农耕文明的碰撞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撼与失落进行真实反映,就使他的散文作品具有沉甸甸的乡愁。杨秀学的散文创作,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他代无数的故乡失落者立言,表达乡愁,留下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乡村客居城镇者的忧思阵痛。这样的创作,一定能够成为传世之作。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