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技艺之美 绽放乡村之花 │ 黔东南州乡村工匠助力乡村振兴

2024-10-12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吕铀

一针一线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一锤一敲打造精美银器……在黔东南州,乡村工匠正以精美的技艺演绎美丽精彩,成就乡村振兴的多彩事业。

走进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银匠村”,36栋苗家吊脚楼沿山而上,非遗工坊错落有致,匠人正在制作银饰、蜡染、鸟笼等,游客边观看、边体验,美妙无穷。

1.jpg

该项目由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王国春设计建造,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丹寨县鸟笼、织锦、蜡染、挑花、刺绣、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项目,吸引更多民族手工企业和民间手工艺人入驻。并以银匠村为平台,成立了银饰、蜡染、刺绣、鸟笼等合作社、小微企业,带动卡拉村及周边村寨更多农户参与到民族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上来,形成弘扬民族智慧、民族文化及民族工艺等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格局。

“这里集齐了丹寨县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可以体验苗族银饰锻制、蜡染、刺绣、古法造纸、鸟笼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的设计、加工过程,深受游客欢迎。”王国春说。

体验、观光、研学,卡拉“银匠村”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抓手,乡村田园风光为背景,打造非遗项目产业集聚和文化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非遗研学基地、丹寨非遗展示基地以及民族特色旅游网红“打卡点”,引领和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目前,王国春创办的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辐射带动11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排调镇也都村村民李应竹每天一早就来到卡拉“银匠村”,制作银器。

image.png

“已经制作一个多月了,现在完成一半,再有一个多月就可完工。”李应竹在银块上作画,然后雕刻。

在方寸间作画、雕刻,李应竹精心制作,巧手绘制、敲打间,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这是香港客户定制的银器,名称叫56个民族,制作好就交付。”李应竹说。

跟随王国春学习银饰制作15年,手艺越发成熟,已经成长为州级乡村工匠。

乡村工匠,传承技艺,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黔东南州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技能人才,传承发展民间工艺,不断巩固壮大乡村工匠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机制抓牢“牛鼻子”,黔东南州成立州县两级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推进小组,州县两级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牵头,教育、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体广电旅游、妇联等部门参与,建立乡村振兴部门统筹、多部门协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乡村工匠培育政策措施,推进乡村工匠培育。

3.jpg

机制保障,摸清家底。黔东南州依托歌舞之州、百节之州、人文之州、非遗大州,重点对从事5年以上技能技艺人员,已创办传统技能技艺类工作室和工作坊的乡村工匠逐户逐人摸底。目前,该州从事刺绣印染、民间酿造、特色食品加工等类别技能技艺人员11381人,创办传统技能技艺类工作室、工坊等327个。

以乡村工匠为示范,黔东南州挖掘有传承基地、规模数量、市场需求、社会价值、发展前景的传统技艺,对接当地名师工作室和大师传习室,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力量,支持建设帮扶车间、家庭工坊、工匠基地,探索“乡村工匠+帮扶车间”“乡村工匠+家庭工坊”“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等模式,建成一批非遗传承产业基地、手工技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专业村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目前,黔东南州认定乡村工匠712人,5人获国家级工匠名师、73人成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