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老芦笙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4-09-2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吕铀

近日,走进从江县贯洞镇样洞村今影芦笙合作社,芦笙师傅们正忙着赶工一批芦笙订单,现场打磨声、调音声、电锯声响彻整个合作社,现场一片繁忙。过去,今影芦笙技艺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芦笙制作过程辛苦和工艺繁杂,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芦笙制作一度陷入传承困境,险些失传。

WechatIMG624.jpg

“以前我们做芦笙收入也不高,我们就出去打工。现在芦笙需求量大,所以我们现在又回来做芦笙,觉得这个收入也可以,我们会把做芦笙的手艺传承下去。”今影芦笙手艺人梁光进说。

近年来,从江县贯洞镇样洞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把传承已久的民族芦笙转化为一项特色产业,不仅使芦笙制作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还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如今,样洞村依靠芦笙产业,实现了致富增收,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WechatIMG627.jpg

梁光进告诉记者,芦笙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先选质地坚韧、竹节均匀的竹子,裁切成所需尺寸并打孔以确保音准,接着制作并打磨调试黄铜簧片,然后将簧片安装在竹子上,套上雕刻有精美图案和花纹的木质或竹质外壳,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需制作者凭借经验和技艺不断调试修正,才能制成音质优美、外形美观的芦笙。

今影的芦笙却凭借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吹奏效果,在周边村寨小有名气。随着今影芦笙知名度不断地提高,每逢芦笙节,周边村寨以及许多省外的芦笙爱好者前来今影定做芦笙。如今,今影更是凭借着互联网电商平台,把芦笙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

“作为芦笙手艺人,近几年来我们村芦笙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经常有外面人来找我们定做芦笙,现在除了我们老一辈的手艺人之外,还有很多年轻人对芦笙感兴趣,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今影芦笙手艺人梁光锦说。

WechatIMG623.jpg

2017年今影芦笙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立之初,便有12名经验丰富的芦笙师傅加入。合作社成立后,大家开始积极培养徒弟,目前合作社就有芦笙工匠师傅20名,此外,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带动群众就业33名,除了合作社之外,村里的芦笙小作坊制作就有30多个。

“芦笙在我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情感和身份认同的象征。其次,我们在举办各种节日的时候,芦笙也作为我们交流情感的载体,出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上。”梁光锦说。

2019 年,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为今影的芦笙产业带来了新的转机。除此之外,从江县也将芦笙产业作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抓手,给与芦笙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WechatIMG626.jpg

“我们今影芦笙制作有一定的功底,技术娴熟的芦笙制作工匠有很多,比如梁本先、梁泽光、梁光进等30多人,每年每个工匠能制作500来把芦笙,平均每个工匠都有20万元以上的收入。”贯洞镇样洞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主任梁华贵说。

芦笙的制作不仅成为了工匠们的生计来源,更成为了一种骄傲和责任。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古老的技艺,并被其魅力所吸引。

“作为年轻人,现在去外面打工不知道做什么,也没得什么技能,这个芦笙也是我们村传统下来的,然后近几年卖芦笙的收入也还可以,然后就想回家学习制作芦笙,学懂然后传承下去。”今影村芦笙制作年轻手艺人梁群欢说。

WechatIMG628.jpg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贯洞镇党委政府、样洞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芦笙制作已成为今影村经济创收的主导产业,全村制作芦笙的就有60 余户。此外,不制作芦笙的老百姓,便利用撂荒地种植竹子,把竹子售卖给芦笙制作户挣取收入。

“接下来,我们一是积极争取资金举办芦笙制作技艺培训。二是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三是结合从江县“村百节”活动,进一步提升芦笙文化的知名度。四是重视传承保护芦笙制作这项技艺,通过多渠道挖掘培养芦笙制作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贯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龙发环说。

如今,样洞村正凭借着芦笙制作这一传统技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相信在未来,今影的芦笙也将继续奏响传承与发展的乐章,为民族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