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里的中秋月
在中国人的眼里看来,中秋节必定是和明月联系在一起。倘若这个中秋节的夜晚见不到明月,似乎这个节日过得也是索然无味,甚至连这个秋天算是过得没意义了。“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中国诗文里的中秋月,是亿万华夏儿女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亦是游子们精神寄托的文化载体,更是他们传达对故乡和亲朋好友思念与问候的精神纽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千古名句。
月圆,本来象征着团聚、祥和。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往往不尽人意之事十有八九,往往是天上月圆而地上人不能团圆。故而,诗文里的中秋月,是对不能共度佳节的亲人的一种慰勉。基于此,苏东坡才会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脍炙人口的文字里,作者豁达的人生跃然纸上。
诗文里的中秋月,更是一种人生境遇的传达。有寄情于山水,在清风明月夜里放浪形骸的逸兴遄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还有相思顿起,望月怀远的惆怅。“今年明月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有对时光易逝的怀念,飘忽不定人生的伤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伟大领袖毛泽东诗文里的中秋月,完全抛却了个人的情感和境遇,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和探寻,以及对人民的无比热爱的情怀融入其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境界,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在青年毛泽东的诗文里,中秋月则是激励他跋涉在救国救民征程上,一路向前、奋斗不已的“号角”。“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在中年毛泽东的诗文里,中秋月亦是照亮他转战陕北的引路灯,更是捷报频传的“信使”。“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在晚年毛泽东的诗文里,中秋月更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魂灵到达的“天堂”,也是他缅怀先烈的场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正因为我们对中秋月赋予了如此丰富、如此深厚的情感,所以中秋月才会成为中秋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会让我们在每个中秋月夜里赏月、望月、写文并且吟诵中秋月,更是留下了一段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