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无尽的酸汤鲜味

2024-09-10 黔东南日报 杨胜章 吕铀

  一条缓缓向东流去的清水江,造就了“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的诗意下司,更是给下司带来无尽的酸汤鲜味。

  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大地,仿佛随时能把整条江都蒸干一般,却无法磨灭我们对酸汤鱼的向往。在凯里市下司古镇清水江边,土生土长的苗家大厨张天道站在岸边,带着我们领略了下司酸汤鱼的原始烹制过程。

  张天道挽着袖子,手握竹竿,我们才发现他抓鱼的方式有点不一样。别看张天道叉鱼的动作容易和娴熟,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度,真是难以想象,鱼游那么快,而且个头很尖,就一根看上去也不怎么锋利的竹竿,能在水中叉到鲜鱼。我有些表示怀疑,不过张天道讲,叉鱼是江边人必须学会的技巧。因为下司地处清水江上游,水路运输已成为历史,所以自然环境保护得比较好,自古以来下司人都是喝着江水,吃着鲜鱼长大,在水面上叉鱼是江边下司人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不愧是从小在江边长大的人,张天道接连扎几下,竟然接连叉到了三条鱼。没想到如此大一条鱼,张天道竟然不想拿回去做酸汤鱼,而是直接在岸上现杀现吃,这条鱼由于外形像一根柴条,所以被下司人称之为“柴鱼”,其实是一种误传,它的学名叫乌鳢,是一种生性凶猛的肉食鱼类,抓到这种鱼必须趁新鲜马上吃,否则就会影响鲜味。

  生吃鱼片的吃法在下司一带很出名,最特别的是调味方法。青红辣椒、干辣椒配合大蒜、青葱、生姜、花生碎,再加上山里人喜欢的折耳根,放在白醋和酱油里混合,就是极具独家风味的蘸水了。

  吃法有两种,口味淡的稍占一些蘸料点到为止,吃的是鱼的鲜味;口味重的可以用鱼片把调味料卷起来吃,口感更丰富,味道辛辣。也许是想体会生鱼片的独特风味,我多蘸一下,觉得吃起来特别有嚼劲,一点腥味都没有。在嘴里嚼到一口折耳根和花生碎,鱼肉蘸一起的时候特别香,口感饱满。

  接着,张天道稍微往下游走几步,把鞋脱了淌水叉鱼。青山之间,绿水之畔,用最原始的方法寻找最新的食材,这是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最本真的快乐。下司人做酸汤鱼大多用大鱼,越大的鱼味道越好。而在清水江里有一种鱼正是吃酸汤鱼的极品食材——那便是三斤重的大鲤鱼。现在鱼有了,酸汤也准备好了,各种调料一一备齐,终于可以开始制作一道最地道的下司酸汤鱼。

  西红柿要用手撕,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酸味在里面。下司本地西红柿个头小,品种味道更酸,是烹制酸汤鱼的绝配,但所有调味料和配菜都已下锅,打开灶头慢慢煮,这一锅美味会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香味真的是太浓了,完全让我食欲大开,口水都流下来,再看颜色变化,可以开吃了。

  下司古镇酸汤鱼的鲜,是苗家人与酸为伴的生活方式,白酸作为一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是解暑饮料,也是滋补佳品,更是下司苗家酸汤鱼味道的根源。

  酸汤鱼主要秘诀还在于原料的添加比例和发酵工艺上,看似简单,但是靠的都是经验,靠的是实践,靠的是一股精气神。鱼的选择最为讲究,需辨认其是稻田鱼或养殖鱼,方能体会出入口之际独特味道。养殖鱼比较粗短,肥胖,肉质松散,嚼头差,味同软泥;而稻田鱼较为细长,偏瘦,肉质紧,有嚼头,味道鲜美。养殖鱼食物充足,运动量小,反而长胖;稻田鱼食物来源不稳定,活动区域宽运动量大,造成野生鱼体型细长,瘦小,因而清水江鱼、稻花鲤、鲶鱼或草鱼成为下司酸汤鱼首选。

  在下司,每家每户都会酿造一缸酸汤,每缸酸汤装满一升,放在锅底煨熟,以保持酸汤味道不变,而且酸汤的密封性很强,即使有人偷取,也不容易破坏酸汤。因为,酸汤在锅里不会腐烂、发霉,还带有一种刺激胃部,帮助消化的功效。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随着下司成为湘黔公路上的一个重镇,往来就餐的旅客真是不少。“桥头合作饭店”的几位老阿姨把酸汤菜煮得汤清菜亮,煮出几大桶,任随顾客们取食。于是,“到下司桥头吃酸汤”成为来往旅客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从而一传十,十传百。自此,下司周边建设了许多酒楼,专门卖酸汤菜。

  这一切,都带动了下司古镇的发展。

  下司苗家酸汤餐馆是下司的特色餐馆之一,有着丰富而浓厚的地道民族风味,目标是将酸汤鱼做成下司一绝,不仅仅是下司,还有周围的酒楼和餐馆,都会受到张天道的影响。因此,在张天道的计划中,酸汤鱼就是他未来的主打菜。这些年的苦练,张天道的厨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不知道,酸汤鱼是什么味道。”在张天道任职的餐馆,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东西,吃了就会明白,很美味。”张天道说道。

  这天,苗家大厨张天道要为我们做道大菜,先用江里捕捉的新鲜鳜鱼作为基本的食材,加上酸汤调制一道大菜。这是一道酸甜相交、口齿留香、味甘醇厚的酸汤大菜。这道酸汤鱼做出来,可谓是口味清淡鲜美、味道醇厚,吃了一口便难忘记。不仅是口感,而且它的肉质也极为细腻,非常嫩滑鲜美,吃了一口便想吃第二口。

  张天道制作的酸汤鱼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所选的鱼头鲜嫩,鱼身细嫩,鱼尾粗长,鱼鳍纤细,鱼头细长,鱼尾尖长。鱼鳍上带着亮晶晶的鳞片,鱼尾上有些像鱼刺,但鱼尾并不锋利,而且鱼尾上还有许多的细小的刺,这是下司酸汤鱼选鱼的特色。在众多游客面前,张天道将大鱼放在案板上,切成两段,加入葱花、姜末、蒜末、胡椒粉、辣椒粉和鸡精等等佐料,撒上少量盐巴,将大鱼翻转,鱼身倒立起来。鱼身在空中翻转的时候,发出阵阵清香。这样做法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鱼的鲜嫩口感,那种神奇的变化,是在分分秒秒里完成。

  而这一点,也正好体现出了下司酸汤鱼的高端。当苗族大厨张天道打开锅盖时,一种清香在美味的酸汤鱼里弥漫,红彤彤的酸汤鱼颜色也让你瞬间食欲大开,让每个观看的人,口水都流了下来。因此,在此时此刻,很多人都想尝试一下张天道烹饪的酸汤鱼到底是什么味道。

  肉质鲜嫩,口感细腻,鱼骨酥脆,张天道的酸汤鱼一经上市,引爆了下司的市场,许多人都疯狂购买,这使得整个酸汤鱼的销售额呈直线增长。而酸汤鱼的名气也随着酸汤鱼的火爆,开始扩散开来。这一切都在张天道的预料之中,酸汤鱼的出现,让他的梦想有了实现的机会。

  酸汤美食是下司在每年“五一”期间推出的一档主打活动之一,在下司景区内,苗族歌舞表演、拦门酒等表演以及展示苗族青年男女交往唱情歌相识并谈情说爱的“行歌坐月”表演也正在上演。游客来来来往往,场面热闹火爆。芦笙响起,苗家阿妹阿哥准备好了米酒和美食,只为迎接风尘仆仆的远方客人。喝完阿妹手上的米酒,吃上一口肥肉,你就是苗家最尊贵的客人。

  俗话说:百味百酸,每个人对酸的味道都有不同的感觉。张天道经过多年的实验,调出一款人人都最爱的酸汤口感。酸汤鱼制作技艺在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益于此,张天道的酸汤鱼事业蒸蒸日上。

  下司酸汤鱼是长期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经过内涵的积淀,制作技艺的不断改善,如今已由当初“小家碧玉”跃升为“大家闺秀”。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是今非昔比,不仅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提及采拍,其鲜嫩酸美更是誉满神州,俘获了国内外众多食客的舌尖……

  而今,阡陌交错的水田、吊脚楼和青山互相辉映美不胜收的苗乡侗寨,闻名遐迩的酸汤鱼成了下司地区日常款待国内外贵宾的美味佳肴、一张下司美食的经典名片。慕名而来的游客和食客最大的乐趣就是坐于香味扑鼻的餐桌前,伸箸夹一块酸汤鱼片……闻一闻,香气扑鼻;尝一尝,啧啧称赞;嚼一嚼,喜不自胜。你会久久沉浸于苗族同胞亲人与美食、故土与苗岭、迁徙与融合的温情故事。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