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上凤凰飞
对于青曼,我既熟悉,又陌生。作为本土人,我多次到过青曼,对寨子人文景观等有所了解;作为老牌旅游村寨再次爆红,连获诸多荣誉的,还是青曼。黔东南那么多苗乡侗寨,为什么会是青曼?这个疑问一直在我脑海徘徊。
秋阳灿烂,正是丰收的季节。我受邀参加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青曼苗寨“金凤凰计划”助学暨文脉传递仪式的活动。来到蔓萝花广场,主题横幅格外醒目。两边悬挂条幅:“感恩有你,青曼值得”“强村看我,家乡必兴”。一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这个寨子的助学活动有点不一样。
很快,活动开始了,两位主持人闪亮登场。男的名叫龙浩,长得阳光俊秀,是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女的名叫龙丽竹,高挑靓丽,是凯里学院刚毕业的学生。虽没受过专业培训,但他们的主持字正腔圆,优雅大方,竟给人相当专业的感觉。
本次助学活动主要为中高考成绩表现优异及考研读博的学子进行颁奖。
颁奖会场组织得井然有序,潮水般的掌声响彻会场。正当我点赞叫好时,身旁一位村民告知我:“今年是第二届喽!”“第二届?去年就开始了?”看着我满脸好奇,这个热心的村民一下打开他的话匣子。
自被列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后,在市、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曼洞村“两委”加大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工作力度。经与广大村民商酌,成立乡贤委员会,共筹本村助学活动。
在青曼首届人才振兴“雏鹰计划”助学活动中,除了颁奖,还举行“观书亭”“明志亭”揭牌仪式等活动,意义深远。村“两委”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新乡贤委员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来,新乡贤委员会充分发掘有效资源,发挥带头人示范作用,协助村“两委”策划和推动了助学系列活动。
经对接,三明学院的余达忠教授和凯里学院的麻勇恒教授分别被评为青曼村的荣誉村民。在舟溪镇青曼苗寨人才振兴大会上,黔东南籍杰出青年代表、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谢宗旭受聘为“青曼苗寨乡村振兴发展顾问”。他们成了青曼学子学习的榜样,激发学子们不仅争取学有所成,还要心系故园,反哺家乡。
今年春天,武大贵州校友会带领青曼12名中小学生走进武大校园,践行“播撒大学梦种子”人才振兴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其雄心壮志,实在大有帮助。
“一个地方的乡贤太重要了。”我感叹道。村民又说“我村乡贤重视教育是有传统的。”原来早在民国时期,当地龙明珊等乡贤为振兴家乡教育,牵头出资出力修建学校,建成当地第一所学校,为青曼及整个曼洞的教育发展做出奠基作用。后来的青曼小学(附中)就由此发展而来。伍略先生曾就读于这个学校。
看我沉浸其中,村民露出憨厚的笑,放下他的旱烟袋,又接着跟我讲他们自己的作为。
全体寨民也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卧病在床的龙珍和老人捐了60元。曼洞籍在外工作的退休老师梅德英也为活动捐助,成为年纪最大的捐款人。听了这些事迹,让人泪目。“我们还得到了各界的资助,感谢他们。”村民如数家珍般给我一一例举。众人拾柴,大家给力,青曼助学活动进展顺利。我想我找到了青曼苗寨能持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密码了,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
当我为找到解锁青曼文化发展的密码而沾沾自喜时,村民老哥禁不住“噗嗤”笑出来。他摸出旱烟袋伸向我,示意我来一下。我礼貌地拒绝了。他站起身,并伸出庄稼汉特有的大手拉起我,去参加另一个活动——青曼文脉传递仪式。
仪式选在伍略文学馆举办,寓意深远。
仪式举行得庄重而热烈。苗族作家杨村作了简短而精彩的致辞后,由他从馆里取出火炬,点燃后交给第一棒接力手,然后一棒一棒传过去。大家严肃而激动。火炬传到最后一位选手,他叫龙宇星,是青曼最小的芦笙手(年仅八岁),最后由他拿着这把火炬将蔓萝花广场上的篝火点燃。火焰蹿起刹那间,我明白,这点燃的不止是火,是一种信念,是一份希望。不同时代的火炬手逐一相传的也不止是青曼的历史与文脉,而是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篝火点燃,早已盛装莅临的苗族妇女和嘉宾朋友一起围在篝火旁,随着鼓点跳起欢快的舞蹈。这时,青曼的歌手们也开始亮开他们的嗓子,把迎客歌、游方歌、古歌等激情演唱,蔓萝花广场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苗族没有自己民族的通用文字,这种传唱的方式,也是当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青曼的孩子从小讲苗话,唱苗歌,吹芦笙……他们将文化习俗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这应该是青曼文化长盛不衰的另一把钥匙。想到这,一直困扰心头的迷惑已然消除,我对青曼人肃然起敬。
活动结束,我们驱车返回。夕阳下,青曼格外秀美,仿如一位从远古走来的女子,风华依旧,魅力不减。车行在长岭岗山路上,我微闭双眼养神,有个文友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个巍巍的长岭岗还有个名称叫什么吗?”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他告诉我:“叫凤凰岭,凤凰是人才之意,就是说青曼这个地方出人才。”反应迟钝如我,却突然想起“金凤凰计划”这个助学活动主题,于是了然。
我相信,凤凰岭上凤凰飞,青曼一定飞出越来越多的金凤凰,飞出山乡,飞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