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童心

2024-07-17 黔东南新闻网 吴文娟 吕铀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周末闲来无事,我都喜欢翻阅几本旧书,就像多日未见的朋友,多了几分亲切感。以前喜欢看三毛、沈从文、鲁迅等作家的作品,现在翻阅的书籍,局限于育儿以及心灵鸡汤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网络信息的发达,读书变成了一种奢望,大多数时间,喜欢拿着手机,看着短视频、电视剧,打发时间。而书籍只能静静地躺在书柜或者杂物间里面。

  小时候,我很贪玩,每次放学回家,就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父亲为了让我喜欢看书,经常给我讲一些古人爱读书的故事,例如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头悬梁等。这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记得父亲给我讲,孙敬在看书的时候,为了避免看书打瞌睡,他竟然把长长的头发悬在木梁上,听到这里,我头皮一阵发麻,这不是很疼吗?他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够一直坚持。听了父亲讲的故事,我顿时无地自容。父亲经常对我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你现在不吃读书的苦,将来就会吃生活的苦,”这几句话仍然记忆犹新。

  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坐着小板凳听父亲讲故事,父亲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每天说的故事都不重复,都让我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给我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父亲说完故事,就会问我,“为什么司马光会想到用石头砸缸了?”我说:“他聪明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也会像他一样,用石头砸缸。”父亲反问我,“如果没有石头,你会怎么做?”我被问得哑口无言。父亲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司马光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就是他喜欢看书,积极思考,遇到问题,能够沉着冷静,不慌张。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想出好办法。”听了父亲的话,我点点头。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面很穷,但是他又非常喜欢看书,爷爷为了满足他看书的愿望,就给他做了一盏煤油灯,煤油灯的灯光很弱,必须靠近它,才能看清楚书里面的字,为了看清楚书里面的内容,父亲都是手捧着书籍,靠近煤油灯,这样光线才好一些。有一次,父亲看书入迷了,额头碰到了煤油灯,被烫伤了,奶奶心疼地摸着父亲的头,而父亲却说:“一点点红而已,不疼。”从此以后,父亲的额头上多了一个伤疤,每次父亲都会跟我说,这个伤疤是煤油灯送的,就像一个时代的烙印一样。

  父亲的童年都是在干农活和看书当中度过的,干农活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吃饱,书则是他的精神食粮,让他在贫困的生活当中,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父亲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他成为村里面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出来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是爷爷和奶奶的骄傲,他也是我的偶像。

  父亲在我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一粒读书的种子,它默默地,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每当遇到挫折,心情烦躁时,我就会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他在少年时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和做饭,为了维持生活,他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后来,他成为了一名战士,在战场上,他英勇奋战,最后导致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绝望的他,几次自杀都没有成功,他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在漆黑的夜晚,开始重新审视人生。他想,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勇敢乐观地活下去。是他,让我意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乐观、积极,迎难而上,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也许世界给你关了一扇窗,肯定会给你开另外一扇门。

  有人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籍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脱离苦海;书籍就像一束光,让我们找到希望;书籍就像一座桥,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余生与书为伴,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在自由的天空翱翔。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