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故土能安放游子的灵魂—— 读杨秀学《村庄旧物》
沉甸甸的《村庄旧物》这部散文集,已经在我的案头搁放三月之久。时不时挤出时间拜读里面的佳作,就会联想到它的作者杨秀学,脑际里总是盈满众多的感慨和惊奇:秀学这人,为人为文,还真是少见的真诚和努力。
其实,对秀学老弟来说,我并不是太熟悉。早些年,偶在报刊上读到过他发表的散文,尽管数量不是很多,却感觉他的语言文字颇具功力,且行文达意,十分畅快怡情,常常引起我的共鸣。当我问到杨秀学这个人从事什么职业时,有文友告曰:州政府办公室的秘书,舞文弄墨的角儿。听罢,心中不免佩服。我知道州政府的那些大秘,哪天不是在文山会海中遨游,哪有时间来写这风花雪月的软文!要完成这些婉约的文字,这要牺牲好多的时间,吃多少的苦头?于是,每有秀学的散文见诸报刊,便悉心读之,权是与他在神交了。
《村庄旧物》文集一共收录了杨秀学的五十二篇散文,主要记录和缅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景物。阅读这一篇篇充满深情的文章,大凡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能够从这些字里行间感受一种强烈的带入感,也体悟了秀学对故土一片难于言尽的情怀。后来,我还了解,秀学之前公开出版的一部《过往的记忆》散文集,也是写乡愁的主题。故乡竟让他如此的牵肠挂肚,他才极尽自己的心力,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浓稠的笔墨,书写着故土的乡思、乡恋、乡情,不断延续着一个游子化解不开的乡愁。秀学出生的懂达村就好比莫言笔下的故乡高密一样,他永远走不出故乡那块贫瘠的土地对他的诱惑。这么多年来,他的笔触一直没有离开生养他的故土,冲着他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文墨,我可以肯定地说,秀学就是一个十足的“乡痴”。读秀学笔下的《村庄旧物》有时我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庄重。
在“故乡的人”这个部分,秀学的父亲,还有几位小学老师,以及学业有成在外吃“皇粮”的公家人,无疑是懂达村知书达理,有头有脸的经典人物。在这片原始蛮荒的大山中,懂达村的文化意识、乡风民俗之所以不落后于人,与这些人物的引领不无关系。再如活跃于乡梓故里的宝贵、开里哥、风水先生、算盘先生等众,也以其个人的聪慧机巧或诙谐幽默的轶闻趣事而流传乡里,让人记忆深刻。乡村离不开这些人,他们是乡村的灵魂,是故土的标杆和动力,故乡如果没有这些能人巧匠,无疑会失去前进的依托与仿效。
“故乡的事”是《村庄旧物》里的重要部分。迁徙他乡、萋萋荒草、皇粮国税、离散的年华、一场幸福的痧子、工分薄、奇异的魂灵等诸多篇目,无疑是秀学倾注感情最深的文字。
“迁徙他乡”“萋萋荒草”这两篇文章,述说了农村打工潮的兴起,人口外流,村庄开始冷清的现象。秀学是公门中人,他的笔触涉及到“三农”问题,不像一般作家只作一个表象的反映,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作了历史和现今的数据对比分析。他这样做,或许是在试图找到化解“三农”问题的路径?作者拳拳之心已溢于言表。然而,个人在时代的潮流变迁中,总是那样无奈无力。除了浓浓的乡愁,在外的游子也不可能找到挽留补救的良药。
“工分薄”,是秀学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的一件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文物,翻阅其中的内容,引发了他对农业农村历史的回顾。从那个年代的工分制、大锅饭,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按劳取酬”,道路是何等的艰难曲折,不得不让人深深地思考。
“幸福的痧子”和“离散的年华”,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和离家求学的一些经历。如果没有年少的磨难,青春的思考,山外世界的追寻,作者就不会爆发出今天对故园一片难于割舍的悲喜情怀。“幸福的痧子”讲述了作者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得了一场大病,出“痧子”这病,就是城里人说的出麻疹。作者发病严重的那几天,一直严重高烧,昏昏欲睡,全身无力。岂知一觉醒来,母亲已经在他的床面前摆了一碗甜酒、一碗白米饭、一碗汤(里面有几片腊肉)。天哪,我这不是在过年吗!作者心里不禁发出如此的欢呼。在那个饥饿的,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能够设法为重病的儿子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的艰难。岂料,患病的儿子却因此产生出这样的想法:糖、肉、甜酒,是我最梦寐以求的食物。有了这次发痧子的经历,患病的儿子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吃上这些美味,除了过年,必须要生一场病,而且越重越好。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唏嘘感叹。饥饿已经让一个孩子把心态都颠倒了,为了能够吃上一点所谓的美食,宁愿用生一场大病来换取,真让人心酸不已。
“故乡的景物”部分,除了描写一些风景,更多的是挽怀故乡渐渐远去的身影,那些让人淳朴难忘的民风民俗。荒芜的歌场、仲秋四题、娶亲队伍、古族的命运、帮忙、舌尖上的记忆、不朽的契约等,都是十分感人的篇章。
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庞杂而又十分有趣。让我想不到的是,流传村里的诡异故事、家境较好人家的八仙桌、村民身上的服饰、田间驱雀的稻草人、上百种传承下来的各种农具,还有那数不清的各种称谓和乡民土语,都进入了秀学的笔端。让我感怀的是,秀学离开家乡几十年,从未中断与家乡的联系,他家的冰箱常年存放着家乡的美食——鱼酱辣子。每当他身体疲乏,食之无味时,他只要取出鱼酱辣子烹调佐食,便会神清气爽。为缓解思乡的情愫,他的柜子里一直存放着家乡带来的一包柴禾灰,虽搬家数次,柴禾灰一直没有被丢弃。
说到这,回想我也是一个离开家乡几十年的人,对故乡的情感竟与秀学如此的感同身受。三十多年前,当我把在外漂泊一生的父亲骨灰盒背回故土安葬时,我的一个堂兄拾起新坟上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交到我的手里,且十分认真地叮嘱:兄弟啊,你明后天就要离开家乡了,就让这块石头陪你远走高飞,你要好好把它带在身边,千万不要丢了,它会保佑你的一生。几十年过去了,我辗转多地求生,家乡的那块石头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身边。
纵观《村庄旧物》这部散文集,我惊叹于秀学作为一位公家人的执着和严谨。他的行文不仅抒情达意,还能坚持叙述的真诚。文中所叙凡人凡事都有完整的出处,细节十分真实,它是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评断的。为此,我感觉秀学仿佛是在为家乡立传,为家乡修志,他想让家乡流芳千古!让更多的人记住他故乡的模样。对于生养他的故乡,秀学在文集的后记里发出这样的呼喊:哪里可以安放我的乡愁?读完他的《乡村旧物》我只想对他说,唯有故土能安放游子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