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黔境征途,山峦相见。贵州多山,125.8万座山世代庇护着它的子民,若问“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余秋雨这句“以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可折射一个答案。苗族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上古神话中以熊猫为坐骑的蚩尤是他们尊奉的始祖,《贵州省志·民族志》将苗族作为第一篇章节。历史上,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原因,苗族祖先曾经历过几次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形成了多个支系,散居世界各地,而近半数选择了贵州。
1982年,通往西江的长途汽车一天只有一班。(来源: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逐梦70年 多彩贵州路》)
贵州高原山峦叠嶂,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这片安宁祥和的兵家不争之地正是理想的安居之所。“几千年来摸爬滚打,生生死死往前走,终于走到了这个美丽的终点”(余秋雨),西江苗族的祖先——苗族西氏支系,经历无数次迁徙后,选择了雷公山麓依山傍水的避世隐居,经过上千年的时光蕴养,与大自然达成了一种无言的和谐默契,凤凰涅槃般缔造出了独特璀璨的民族文化,才成就了如今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
20世纪80年代的西江千户苗寨。(来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地理志》)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黔东南州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麓的一个河谷缓坡地带,由10余个村寨连片组成,四周群山环绕,梯田依山而上,白水河穿寨而过,共有居民1400多户,6000余人。雷公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贵州名山之一,苗语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民间传说“山有连天之高,是雷电之源”,《黔记》《苗疆见闻录》《古州杂记》等文献史料均有相关记载,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雷公山深在苗疆,为台拱、清江、丹江、麻哈、凯里、古州、八寨交界之地,绵亘二、三百里……自辛亥以来,未尝有车辙马迹涉其境者”。据《贵州省志·地理志》记载,西江过去交通闭塞,直到1979年才通车。有幸生在伟大时代的我们,现在可以快速便捷抵达这块山中秘境,不过要进入西江千户苗寨,先要感受一道热情洋溢的敬酒仪式,“高山流水”便是最隆重的敬酒礼仪,苗族姑娘们手持酒碗排列站立,酒水从高处顺碗而下,形成层层叠叠的“酒瀑布”,颇为壮观。当问起她们的祖先是谁,姑娘们回答:“我们是蚩尤的后代。”
“高山流水”敬酒礼仪。(来源:西江千户苗寨官网)
若想从古籍旧志中寻找西江千户苗寨“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历史尘埃,需要换个关键词。西江一名系苗语译音,过去称“鸡讲”“仙祥”“仙疆”等,清末易名西江(一说民国初易名),苗语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地,也有苗族西氏支系向赏氏支系讨要来的居住地之意。清朝初期,今西江及黔东南州部分地区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之下,属于“生苗”聚居区的“化外之地”。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西南改流”,要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地区长期土流分治的状况,对贵州的“改土归流”开辟“苗疆”,今黔东南一带“生苗”地区是开辟的重点,清廷先后设置了都江厅(今三都)、丹江厅(今雷山)、八寨厅(今丹寨)、古州厅(今榕江)、清江厅(今剑河)、台拱厅(今台江),合成“苗疆六厅”(即“新疆六厅”)。
丹江卫辖区图。(来自《雷山县志》)
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今西江即属丹江卫。此历史背景下的西江不仅被记录在志书中,还出现在贵州知名文化地标建筑——甲秀楼长联上,贵阳甲秀楼长联被列为“全国三大名联”之一,共有174字(原始长联共206字),勾勒了贵州自秦至清代的历史沧桑。
有学者称苗族是苦难深重而又不屈的民族,历经长途迁徙、改土归流、黔东事变等变故。翻开新志书,也翻开了西江苗族全新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西江全方位发展,特别是开始发展旅游业,1982年,被贵州省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正式进行旅游开发,经过10余年的开发建设,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益成为村民最主要的收益来源,对雷山县、黔东南州、贵州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域带动作用,“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
西江千户苗寨。(来源:西江千户苗寨官网)
如今走进西江千户苗寨,历史的苦难与哀伤早已远去,在群山的庇护下,建筑、服饰、节日、习俗、歌舞、乐器、工艺仍承袭着远古的遗风,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有多项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广博繁富的民族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绝美交织,在苗岭深处绽放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的幸福模样。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西江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