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非遗承载梦想 传承人“染”出缤纷生活
编者按:
6月8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蕴藏着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自然遗产包罗山水万象,125多万座大山孕育出的绝美自然风光,贵州这个宝藏之地,不断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无限魅力。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报道,展示贵州自然珍宝、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人们在融会历史中传承文化、连结古今,共同构筑我们的美好家园。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黎平、从江、锦屏、天柱、三穗、剑河、镇远等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技艺得到了丰富展现和持续传承。
榕江县栽麻镇丰登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传统侗族村寨,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了上千年,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染。与村寨相望,非遗体验空间“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沿山而建。
“希望靠山而居的人们能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杨成兰是工作室的主理人,她解释,起名为“倚山人”是想表达自己和乡亲们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期待。
1986年出生的杨成兰,是黔东南州榕江县丰登村土生土长的侗家女儿,同时也是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者。
传统的侗族织染贯穿春夏秋三季。初春种棉,夏末摘花,秋至用木制纺纱机纺线,用织布机将棉线织成土布,再投入植物染料进行数次浸染与晾晒。杨成兰将祖辈的织染技艺一一捡拾起来。
打小就从母亲手里接过用自家染布做的新衣,将土布衣穿在身上,源于大山里的各种植物的香气已经成为侗家人的温馨记忆,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情感。杨成兰经常站于山间,让沁人心脾的气息唤起记忆中的美好。
侗族服饰技艺从种植棉花到纺纱、织布、靛染、刺绣、裁缝,每一环节都积淀着当地人的智慧和审美特征。其中,染色技艺尤为独特,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作为染料,通过传统的提取和染色方法,为布料赋予自然而又持久的颜色。
目前,杨成兰已收集了荷叶、槐花、薯莨、板蓝根、花生衣、枇杷叶、石榴皮、核桃壳等100多种可用于染色的植物染料。
板蓝根染出靛蓝色,薯莨染出赭红色,花生衣染出浅棕色,枇杷叶可染出粉色,石榴皮可染出绿色……有些染色结果跟想象中大致相同,有些却大相径庭。杨成兰说,每一个颜色都充满了诗意,像是在讲述有关森林的童话故事。
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杨成兰学习了市场营销知识,五湖四海的渠道商也慕名纷至沓来。2022年5月31日,杨成兰的侗布销到了美国,这也是黔东南州第一个跨境电商订单。从此,她逐渐打开了国外市场,侗布陆续销往日本、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每米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向杨成兰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品牌定制化产品,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纯粹,又满足了现代市场的需求,为村里的手工艺人带来了较为稳定的收入。
在工作坊里,杨成兰邀请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加入。丰登侗寨重现了织布、染布、晒布的传统生产场景,传统生活方式和浓厚侗族文化气息得以保存的同时,侗族妇女利用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获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们重新找回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尊重,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凭借鲜活的植物,丰登村的村民们染织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连接过去与未来。丰登村的侗布织染手艺人,始终坚持着传统技法,确保每一块侗布都能讲述一个关于自然、勤劳与传承的故事。
暑期将至,不少外地研学团队负责人慕名而来,参观交流后对这里赞不绝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侗族传统手工艺,杨成兰创建了草木染体验工坊,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传统工艺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杨成兰引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大胆尝试与设计师合作,开发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和家居用品,丰登村的手袋、围巾、家居用品等正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与祖辈们传下来的技艺相伴,如今的杨成兰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村子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倚山人”。根植于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村民的梦想,染出了五颜六色的缤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