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 | 侗寨蓝靛染

2024-06-05 神秘从江 吕铀
 image.png

  蓝靛染技艺是优秀传统的手工染技艺之一。它以天然植物为原料,采用特殊的染色技艺而成。因其鲜艳美丽、耐洗不褪色、富有民族风情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是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

       从江县是以苗、侗、壮、瑶、水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制靛工艺。古老的蓝靛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每年春季,妇女们开始栽种蓝草,至八九月间则可进行收割。将蓝草叶茎于收割当天放进木桶中用水浸泡五六天,待靛汁完全浸出后,再将靛渣取出,并把适量的已沉淀的石灰水倒入木桶里。同时用水瓢搅拌,直至泡沫搅散为止。停止搅拌后,蓝靛逐渐沉淀于桶底。第二天,用水瓢将桶中的水舀出,即可得到蓝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全面的靛染把白布放到染缸中浸染3~4次后,布呈深蓝色,这时再用牛膏水泡一次,晾干后再放入蓝靛中染3~4次。由于侗族喜爱墨青色和绛红色,还需要用其他植物进行染色,染红、黑的植物也是采自山上一种藤蔓植物,用其块茎洗净切碎放于桶中泡水,取其红色汁水,把染成蓝色的布放于其中,通常要反复7~8次,布呈墨黑色,如果想穿墨青的衣服,布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如果要穿多数人都喜欢的绛红色,就要把呈墨黑色的布晾干后再放到蓝靛中染3~4次即呈现绛红色。经过这样10~20次的浸染,布匹就可以制衣了。这种布多用于缝制中老年人的衣物。

image.png

image.png
   亮布的靛染工序比较复杂,即是用白布在染缸中染3~4次呈蓝色晾干,再把布用水浸湿后折成双层放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木锤用力均匀适度捶打,捶遍所有布面,直至布面泛戊亮,然后取5~6个鸭蛋的蛋清调制成蛋液水,用鹅、鸭翅膀的羽毛刷把蛋液均匀地刷在布上,晾干。布干后又要经过一次捶布和刷蛋液的过程,第二次要用10多个蛋清,干后再放入牛皮膏水中浸泡。
image.png

image.png

  拿出晾干后再次放入蓝靛染缸中浸染再晾干,如此反复四五次后再用蛋清刷上并晾干,然后把布放入专用蒸笼蒸两个小时拿出晒干。布经过蒸后,蛋清能更好地浸入纤维中而不易脱落。此后还需经过一次捶打,放进染缸染3~4次。这样,亮布的靛染工艺就算完成了,此时的亮布根据印染原料的区别呈绛红色或墨青色。

image.png

image.png
  亮布相对于便布而言,靛染工艺复杂,它要在蓝靛染缸中浸染多次,最重要的是要经过多次捶打和刷蛋清。亮布质地细腻,光泽可人,经久耐穿。制作成的衣裤挺括美观,多用来缝制青年男女的衣着。也是用来做刺绣底面的上好布料。
image.png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