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村庄甘溪
透过寨门看,那边是青山、蓝天和白云。继续向前,穿过寨门,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原来,寨门和四面青山环抱,锁住了一个万木葱茏、古朴秀美的侗家寨子。
从天柱县城出发,经过十多公里的柏油路,车子在渡马镇街角,沿着山腰盘旋,如云端穿行,几个拐弯,车子在山顶停下。山顶耸立有一座雄伟的寨门,寨门上方“功夫村”的牌匾格外醒目,“武功隐在云深处,文脉流传岁月中”的对联让人遐想翩翩。
跨过寨门往下看,幢幢木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铺满形似桃花瓣的丘陵,郁郁葱葱的古树似村庄的屏风。盆地中央,一条“S”状的小溪顺着山势,穿越重重青山,百转千回,将寨子自然分成“太极”状,耕田、农舍、习武场,错落有致。出自深山老林的溪水,甘甜有味,故唤作“甘溪”。
顺着山势往山下走,被春雨洗净的青石板路,洁净如镜。路旁,竹篱笆上爬满了绿藤,紫色的小喇叭花娇艳地点缀其间。山腰上,曲径通幽,农舍前有小木拱门,吊篮垂挂,粉红蔷薇探头探脑,摇曳风中,熠熠生辉。迈步农家小院,房檐下,金黄玉米、火红辣椒、棕色蓑衣、习武兵器……满满乡愁的农物,成了游客相册珍品。房前篱笆、蔬菜、鲜花、方桌、小椅,古树掩映,清新优美。热情好客的大娘,端出侗家油茶,糊米、碱粑、节骨茶、炒米、葱花,完美融合,清香久久弥留唇齿间。
沿着铺着各种图案的花街路,我来到溪流边。溪水清澈透明,鱼儿穿梭,微风轻拂,溪水泛涟漪。岸边的小桥、垂柳、古树、民宿,倒映在这蓝绸缎般柔美的溪水中,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溪岸边,那栋漂亮的跑马楼是村民的“合约食堂”,村民但凡有喜事,皆聚集于此,和和美美,当然,也杜绝了滥办酒席,此为甘溪“一户一约”之“约民俗”。这村规民约,约出了新风尚、新生活。
溪边的习武场,几个武师,身穿黑色练功服,精神抖擞,列队整齐,随着“嘿-嚯”的一声,武师表演起“六家拳”来,只见师傅们劈开双腿,左右挥臂,掏心拳,扫堂腿,拳术如猛虎下山,每一拳都带有雷鸣般的力量。表演完六家拳,接着表演“洪门棍”,抢、劈、扫的棍术运用自如,上撩下劈、左挂右拨、前绞后截、上架下压、内外推撑,棍法快速勇猛,呼呼生风。随即,一个年长者走上台中央,叉腿,张臂,俯身,张嘴,咬住月牙镗的耳朵,将三十来斤的月牙镗缓缓叼起,左右摇摆,片刻后,只见长者将月牙镗抓在手中,朝天一抛,接住,又抛,再接,左右扫射,颇有镗到山崩之势。现场,吆喝声、尖叫声、鼓掌声、响彻山谷。
据说,明朝洪武年间,陆、陶、陈、杨、袁、宋等六姓人氏为躲避兵乱,先后从江西迁徙,到此一看,风水极好,便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至今已逾20余世。当时,先辈们为抵御猛兽,便开始习武,那时他们能以布为棍以一敌十,有“驱狼”“擒虎”等传说,其兵器乃以武家人常用的棍、锏、铁尺、镗为主。六百多年来,村民坚持习武,以“六家拳”“洪门棍”“月牙镗”为主。以“功夫”仗剑江湖的甘溪,2015年,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功夫村庄”,被英国《每日邮报》评为“世界上最奇异的九个村庄”之一。
甘溪不仅功夫文化底蕴深厚,其侗歌“略板略”也别具一格,歌声优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农闲时,这里便是歌的海洋。
甘溪不大,百余户,五百余人。近年,甘溪依托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渡马镇党委、政府筹措资金数百万元对甘溪的路、桥、房等进行升级改造,还在甘溪山坡上种植了数百亩的菊花茶,远销外地。如今的甘溪,实现了村美民富。
来到甘溪,不体验甘溪功夫岂不遗憾?于是,我和其他游客一起拜师学艺,体验了“云顶求学、健步如飞、齐头并进、百步穿杨”等功夫,好好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