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文化立言—— 评陆景川新著《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

2024-05-29 黔东南新闻网 李家禄 吕铀

  陆景川先生是我的师长,在他退休时,我发表文章《勤劳一生的侗家人——陆景川先生评记》(《贵州都市报》2015年9月7日),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述评,其中写道:“退休而不能闲下来的景川先生,还将创造更多的文化成果,积淀更多的精神财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景川先生新近出版大著《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捧着厚重的新书,既折服于内容博大,又感动于景川先生的执著。从这本民族文学史书上,观照到当今社会的成功与繁华。

  观察一个社会发展,古人大致提供了两个参考角度:一者史学文化:盛世治史,以资国治;厚德修志,引为镜相。一者诗教传统:从诗歌音乐建筑等文化表象,观察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稳定。在诗教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各种文化种类相继得以生长、发展和传承,特别是富于史传情结的国人,形成盛世治史、隆德修志的深厚的史志文化土壤,催生了根深叶茂的史志类型:编年史、断代史,构成规模宏大内容浩瀚的二十四史等主流传统;省志府志县志村志,行业志专业志,构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立体志书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重要精神家园。

  治史修志,对于社会或个人来说,都是需要花费巨大财物、时间和精力的浩大工程,只有和平安静的环境和富足的物质条件,才能静下心来,费心用情地整理前人留下的资料,心平气和地对前朝人事进行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专司史志行业有成就的人,大体都是文章大家,或德高望重的专业人才。景川先生长期从事史传文学的钻研和耕耘,在黔东南文化界,德高望重。《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的编成出版,既是对传统史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亦是多年研究侗族文化和侗族作家的集大成果。除此,还得益于几个方面的现实要件:

  一、文化视野的社会宽度。从事文化史的专家,需要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对发生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保持敏锐的自觉观察,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准确的研究和把握。景川先生的学习和工作年代,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新文学活动时期。他是当代新文学发展的受益者,又是其中的实践者。既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观察和研究贵州尤其是侗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又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文学活动。散文作品《勤劳一生的侗家人》等还在全国的文学大赛中获奖,拥有一定的文学地位。他熟悉当代侗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对有影响的作品及文学现象,能够进行较为系统客观的总结评价。

  二、史志研修的时间长度。修志治史和一般文学创作不同,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方能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景川先生司职的单位多与文字打交道,参与或担纲县志、州人事志、各门类的文化志书等编撰任务,具有编史志的文化自觉,对文史、人物志等资料的收集工作相当专业。为给革命志士龙大道树碑立传,曾经赴龙大道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广泛收集资料,通过《龙大道传》,使出身于黔东南锦屏、为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龙大道烈士,以鲜活的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受到史学界广泛好评。以此为契机,景川先生又撰写了革命志士杨和钧的史实材料和诗歌研究,延展到《伟人名家与黔东南》等系列重要史实的编撰、收集与宣传,为黔东南与传统文明、与伟人名家、与主流文化的对接融入搭建了桥梁。景川先生专门从事史志研究与人物志传的编撰,成就了行业名家的地位,为黔东南地方志和人物传记文学的发展,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民族研究的理论深度。出身于歌舞之乡的黔东南人,“会开口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心灵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思想精神浸染于浓郁的民族文化,每一个细胞流淌着自然的韵律,跳动着音乐的节奏。景川先生成长于森林之乡九寨,生活环境贴近大山自然,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是为日常。侗族大歌那幽远且经典的蝉鸣,犹如来自天庭的乐音,开化了侗乡人的心智,培育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与追求。记录带着森林泥土芳香的自然声音,成为侗族学者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民族学者就是从民族文化学习、挖掘整理和传播走上文学之路。景川先生早期主要以民族文化研究为主。他的散文,散发着九寨侗族文化的气味与芬芳。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种观点深深地鼓励和影响着偏远或弱小民族的文化学者,成为民族学者的一种文化自觉。景川先生出于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历史自觉,数十年如一日,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记录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积极宣传推介于社会进步有贡献的重要人物。从与景川先生的交流中,他对《贵州侗族当代作家史》中的多数作家和重要作品,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某些作家作品的研究已著文发表,这对他著书立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作为一个文史作家,他能够做到,在现场,又疏离于现场。没有生存于现场的作家们的感情纠葛、艾艾怨怨,因而能保持客观独立和公正的立场。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更能彰显著作的重要史学价值。

  四、文化思想的站位高度。纵览《中国侗族当代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主要依据作品和文化史料,具有较高的思想站位和客观的文化立场。体现了三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一是史学的评判标准。在“小说”章节,将滕树嵩《侗家人》放在开篇,体现了作者严格遵循史实的治学态度。二是文学的标准。作者并不严格按照作家年龄和身份顺序排位,而是按照对文学,尤其是对侗族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力收录和排序,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坚持了文学标准和类别区分;三是将人类文化学作为重要依据,将对侗族文学的开创和启蒙,对侗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有重要贡献的人物,皆收录书中。将侗族医师吴定元的医歌收入,顾久先生于序言中评:“当是侗族歌谣之经典”,“把‘吴定元的医歌’作为诗歌篇目之首予以评价,首次拓宽了侗族诗歌的题材领域”。同时还将“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类型单设章节,体现了作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偏好,表明本书在为侗族作家立传、宣传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开放态度。

  《中国侗族当代文学史》固化了侗族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化现象,是对侗族文学的重要贡献,也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宣传侗族作家及作品,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资鉴的重要文化样本。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