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河畔城中村
清水江上游瓮城河北岸,有一个苗族聚居的村落叫城中村。据地方史料记载,该村历属八寨厅(今丹寨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调拨插花地,拟将八寨厅自瓮城河以北之地划归麻哈州(今麻江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以瓮城河对山为界,将瓮城、咸宁等地划拨给麻哈州。此前八寨厅在此设卫城(后移烧茶)和卡乌汛府设分防戎汛小城,村落较大,遂得瓮城大寨之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城中,后建城中村。
城中村现属麻江县宣威镇管辖,位于麻江县东南部,宣威镇东南部、清水江西北岸。与两市(都匀市、凯里市)三镇(匀东镇、兴仁镇、宣威镇)交界,距佛山大道6公里,距麻江县城47公里,(下) 司(台)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全村共有10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510户2188人, 苗族占90%以上,余为汉、水族。全村面积1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72.9亩,其中田3285.5亩,土1587.4亩,人均耕地面积1.93亩。村四周古树挺立,群岩密布,怪石嶙峋,有丰富的石灰岩矿石。瓮城河大桥未建成通车之前,由贵阳经麻江来往丹寨的车辆、人畜,均由轮渡通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年建有日产4吨水泥厂,瓮城河下游建有城中电站。现经国家批准,拟建宣威水库。2017年,城中村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民族特色村寨。
现在的城中村2004年由原城中村和铁倘村合并而来,分为瓮城片区和铁倘片区,瓮城片区辖瓮城大寨、瓮城小寨、塘铺自然寨,铁倘片区辖铁倘、小寨、下汤涝、上汤涝、麻卡等自然寨。
瓮城大寨为村委会驻地,苗语称此地为“嘎洛昂耶”,“嘎洛”意即渡口,“昂耶”意为岩寨,即为渡口岩寨。因村建于清水江渡口西北面的岩山上得名。
瓮城小寨苗语称为“昂夯别”,意译为对门寨。因建于瓮城大寨对面,户数人口均少于大寨,故名。后来亦称瓮城小寨。
塘铺位于城中村委会驻地西北部1.6公里处,哨棚坡北麓。明、清此地为黔通粤古道,设塘铺,代邮传,塘铺故名。原名“塘卜”系塘铺之讹。
铁倘为原铁倘村村委会驻地,清水江西岸。清代属卡乌汛辖地,称铁稿塘。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隶瓮城乡。1958年 人民公社化时成立大队,以铁倘命名。1984年春更名铁倘村民委员会。辖境蕴藏丰富铁矿,早在清代就开采冶炼,产品行销江南数省,村以丰富的铁矿命名铁倘。过去,这里的苗家有跳木鼓习俗,每年正月元宵,为跳鼓佳期,全村欢度节日。民国时期被官府废除。木鼓放置在村前清水江东岸的悬岩洞穴中。鼓身残存洞内。
小寨苗语称为“哄欧”,意译为西头寨。因村子住在铁倘村西头,且村较小,故名。
下汤涝位于铁坡东麓,地名为苗语“拖囊”音译。“渴涝”系译音,其意是住地向阳,地处下方,故名。
上汤涝苗语叫“拖觉”,音译地名。“拖” 意即向阳,“觉” 意为上方。因村子建于向阳的上方,故名上汤涝
麻卡系苗语“麻嘎”的音译而来。“麻嘎” 意译为马屎。据传明、清时期曾在此地干矿冶炼生铁,马帮为运矿川流不息,马多遍地是马屎,故名。另说住地山形似马,坡上铁矿丰富,有“金马”之称。每年开采矿石,都以马屙金屎作比喻,故得马屎之名。
人间四月,草木葱茏。在一个周末,我驱车来到了城中村,瓮城河两岸,处处流淌着春天的诗情画意。走进古老的城中苗寨,走在木楼和古树下干净整洁的村道,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村里,我遇到了三位老人,一位80岁,一位84岁,一位92岁,他们的身体都很好,80多岁的老人还能下地干活。92岁的老奶奶耳不聋,眼不花,心态平和,跟我谈话时,笑容可掬。这些老人在寨子里用苗语交流,我用本地汉语和他们交流,他们听得懂,也能用汉语和我交流。我在寨子的球场上遇到几个打篮球的小男孩,我问他们,会不会说苗话了?他们回答我,会,怎么不会?说明这个村子的母语还保存得很好。
我走到寨前瓮城河边的大田坝,只见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生机勃勃,大棚里的作物茁壮成长,村里呈现出一片产业兴旺的景象。
在村委,我了解到,在乡村振兴中,城中村产业发展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种植黄精1500亩、太子参680亩、蓝莓600亩、柑橘500亩、辣椒400亩、西瓜320亩、蔬菜300亩、其他1000亩。村里还有养猪大户10户,每户200头,稻田养鱼500户,年养5万尾。另外,该村还依靠蓝莓基地进行养牛,现有养牛大户4户80余头,养羊农户3户100余头,养鸡6户5000羽,养鸭8户2000只。
城中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美丽,交通方便,很多人前来游玩、垂钓,村民瓮城河岸边开起了农家乐,生意不错。古老的城中苗寨,如今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村寨。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