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侗戏班里的追梦少年
小学生在田园里排戏
渡马镇小学少年宫侗戏班创建于2014年,距今已整整十个年头。戏班现有学生26人,由岩门村侗族大戏团的第四代传承人杨秀举老师执教,杨克权、杨兴春等少年宫教师助教,每周二、周四课后服务时间授课。
小学生在教室里排练
“这批学生很有天赋,也能吃苦。”杨秀举说,大热天的,孩子们穿着戏袍,汗水透湿衣裳浑身燥热,化妆颜料融于汗水流进眼里火辣,都能忍住坚持。孩子们除了在学校排练之外,周末、假期回家时也在雪地里、油菜地、堂屋里、灶门口、家祠里练。通过侗戏身段、开打动作、气息运用,身体协调性增强,男孩浑身透出英武之气,女孩增添秀丽高雅的气质,浑身透着精神劲。不少的孩子由开始的郁郁寡欢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六(2)班的杨家灿同学甚至连写作文,题材都有不少的侗戏故事,新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在班上当作范文讲评。
谈到学习侗戏的目的,孩子们的学习动机都满满正能量。六(1)班的杨树,学戏已经3年,画的赵子龙脸谱,身着白袍,手执“银枪”,浑身透着干练。他说:“我不想沉迷于手机游戏,让眼睛过早地近视。”很难想象,在人人迷恋手机游戏的年代,一个12岁男孩会说出这样的话。六(3)班的罗朝俊,已有2年戏龄,男扮女装,身穿刀马旦铠甲,背插红色间蓝靠旗,一股英姿飒爽气势。他表示,学习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等古代名将,长大从军,保家卫国。五(3)班的杨艳芳,扮演穆桂英,左手擎大刀,右手反手抽出背旗,当令旗使用,指挥将士们“旗进则进,旗退则退”。她认为,侗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博大精深,能激发民族自豪感,要传承下去。
小学生脸谱
侗戏是天柱县侗族人民的戏,因为演的人多,也称大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天柱县各乡镇,尤其以渡马镇龙盘村、岩门村、杨柳村等为最,其演出形势与京剧相似,是本地人用本乡土的语言排练,武打、吟唱、喜怒哀乐融于剧中。剧本有《三打白骨精》《大破天门阵》《长坂坡》《群英会》等三百余个,多为传统的民间故事和题材。2019年6月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渡马镇小学少年宫侗戏班的开设,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还传承了民族文化。学生们用侗戏音乐美、动作美亮相油菜花基地、桃李基地、七月二十坪歌节等,为天柱吸引游客,拉动旅游,作出了以文塑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