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双璧故里景阳村
麻江县谷硐镇景阳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誉为“麻江双璧”的民国贵州省教育厅第一任厅长、贵州大学校长周恭寿,和其胞弟民国物理学家周昌寿的故里。
春日闲遐,笔者驱车来到双璧故里,走进周氏双璧文化广场,寻访周家花园,寻找周公井,寻访周氏双璧足迹。
景阳村位于麻江县西部,距县城17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该村面积13平方公里,辖景阳街上、黄土寨、看牛坡、李家湾、山脚寨、新寨、高寨、下排、庄上、万家冲、下拥、榜田、硐口、小寨、楼梯、甲艳、白水河、龙塘、独田等19个自然寨6个小组,有932户3560人。该村海拔900—12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耕地6500余亩(其中田3200余亩,土3300余亩),林地面积6500余亩。该村自然资源丰富,有重晶石、硅矿等。309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周恭寿(1876--1950),字铭久,麻江县景阳人,举人,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历任贵州大学校长、首届省教育厅长、国大代表等职。周恭寿出生书香官宦门庭,祖父周之翰,举人,官至内阁中书、知府。父周诚,举人,任知县、盐务使等职。周恭寿自幼受家学薰陶,聪明好学。1879年,严修督学贵州,创办经世学堂,在全省选拔40名高才生入学,周恭寿即在其中。1899年,选优贡,1901年中举。1903年,贵州巡抚林绍年为开办新学,奏准在贵州大学堂考选第一批留学生8名,次年,由廖杭、周恭寿带队,赴日本留学和考察教务。周恭寿入日本宏文学院,两年后毕业回国。1927年,贵州省政府教育厅成立,周恭寿受省长周西成委任为厅长,致力发展贵州教育。1928年,周西成委托周恭寿创办贵州大学,为贵州自己培养第一代大学生。周恭寿关心桑梓教育,1939年,在其运筹和督促下,顺利开办麻江县立中学。1943年倡办景阳小学,将景阳小学迁到先祖开凿的 “周公井”旁,捐田亩作建校基地。为提高小学教师素质,他赞同麻江县长拓泽忠举办有100多人参加的师资培训班。周恭寿热心地方修志事业,早在遵义任知府时,倡修《续遵义府志》。此后,又修《麻江县志》。周恭寿的名声,在麻江可谓家喻户晓。
周昌寿(1888-1950),字颂久,祖籍贵州省麻江县景阳村。民国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著作的编译工作,译述甚丰,是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就的学者。参与物理学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育了几代物理人才。周昌寿从小饱受家庭熏陶,笃学不倦。因此,兄弟二人又被誉为“麻江双璧”。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先来到周家花园遗址。周家花园遗址在景阳街上的北面,现景阳幼儿园后面,据当地人说,占地大约3亩多。由于历史的变迁,周家花园的各项建筑现已荡然无存,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能看到的仅有少量石块、石级,甚是可惜!
我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又来到了周公井。周公井紧靠马路南侧,井边已建有休闲长廊,并在长廊上挂有“周公井”3个大字牌匾,很醒目。井深数丈,有40多级石级蜿蜒而入,井内终年有水,从不枯竭。据井旁的碑记记载:乾隆年间,周氏于湘衡州移徙本地,其邢氏太夫人因感里人饮水之难,遂捐资延请工匠,于岩缝间深凿数丈,得此甘泉。故此取名周公井,当地因此而得名井阳,后更名为景阳。周公井现已列为麻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璧文化广场就在周公井的正对面,相传为周恭寿家府第,周先生倡办景阳小学,1943年提议将景阳小学迁至此办学。现在变成了文化广场和幼儿园,发挥工艺作用,供景阳村群众使用,造福桑梓。
世易时移,如今的双璧故里景阳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景阳村的历史古迹依然还在。在乡村振兴中,注重文化振兴的今天,景阳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名存千古,启示后人,培养出更多像周恭寿、周昌寿这样的优秀人才。
如今的景阳村已今非昔比,公路两旁,砖混结构的楼房林立,楼下商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往来,形成了一条热闹的乡间街道。村里建有市场、农商银行、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休闲广场、篮球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各项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