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糟辣子,浓浓故乡情

2024-03-01 黔东南新闻网 张 洪 侯丽

  贵州,辣椒的王国,这里辣椒种类繁多,辣椒的吃法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干辣椒、油辣椒、糊辣椒、腌辣椒、烧辣椒……贵州人无辣不欢,在众多的吃法中,糟辣椒占有及其重要的一席,本地方又叫糟辣子。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娃,从小嗜辣的我,唯独对糟辣子情有独钟。一碗糟辣子,载满了我成长的时光,延续着我的味蕾记忆。

  上小学的时候,放学回到家总吵着肚子饿。爷爷就会把锅子架到火塘上,在锅里放点猪油,再到木碗柜旁的坛子里舀一小碗糟辣子,待锅里的油烧热了就倒入糟辣子炝一下,然后把鼎罐里早上吃剩的米饭舀到锅里炒。爷爷黝黑而精瘦的右手握着锅铲不停地翻炒,时不时用锅铲背面压一下饭,铁锅里就一阵嗞嗞作响。炒饭快出锅的时候再加点盐和酱油搅拌几下,裹着猪油和辣子的饭粒颗颗饱满、油光红亮,热气腾腾的香味径直往鼻孔钻,要是偶尔加了个鸡蛋炒,则就更丰盛无比。这个时候爷爷就喜欢往火边靠墙壁坐着,笑呵呵地看着我和堂兄弟几个狼吞虎咽的样子,奶奶则一边笑一边骂,洗鼎罐准备煮晚饭了。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糟辣子炒饭,朴实无华,味道却胜过现在餐馆里的任何炒饭。

  到县城读初中的时候,更是离不开糟辣子。我们农村的同学都需要住校,学校里面没有食堂,每周只能从家里面带10斤或20斤米,到校门口私人开的小馆子里换饭票。一张饭票面额五两,一斤米换2张票,吃饭的时候,递一张票给老板,老板娘就给你打一碗米饭,舀一勺菜。吃的菜要么是炒大白菜,要么是炒土豆片或者炒胡萝卜片,就那几样反复无常。如果不要菜,一张票就可以打2碗米饭。也许是每餐吃的菜里没有多少油水,或者是菜蔬的味道比较寡淡,周末回到家里,老是爱跟大人抱怨在学校吃不好。母亲就会拿一小块腊肉切成丁,和豆豉一起掺杂在煳辣椒面里炒,炒好后装进空罐头瓶里拿给我带回学校,这样每餐就可以在饭缸里增添一点新滋味。有的时候,也会炒水腌菜、大头菜、酸豇豆等宜储存的干菜,而我每次都要母亲多给我炝一瓶糟辣子——没有什么能比菜油炝糟辣子更适合拌饭的了。做法也简单:把菜油倒在锅里烧到冒出青烟,然后倒入糟辣子炝炒,把辣子里面的水分炒干晾冷,再装到罐头瓶里面就可以了。寝室里的其他同学也会从家里带各种小菜来调味,当然带得最多的还是菜油炝糟辣子。从罐头瓶里舀几勺油旺旺的糟辣子伴在热饭里,瞬间就开胃了许多,我和同学们就是这样吃了三年。红彤彤的糟辣子拌饭,让大家没有了条件优劣之分,消除彼此的差别,结下了最深厚的同窗情谊。

  在故乡,人们几乎餐餐都离不开糟辣子,那道酸辣的滋味能在饭桌上陪伴人们度过春夏秋冬。

  正月里大鱼大肉吃腻了,到菜园里摘一把鲜嫩的白菜苔,放锅里用白水煮开,一定不能放油。再倒一碗糟辣子,只加一点盐,煮到菜薹变黄的时候捞出放凉,就是一道好吃开胃的酸汤菜。煮好的糟辣子酸菜,菜汤微黄清冽,味道酸爽提神,是去油腻的最佳选择。要是遇到哪家给祖坟立碑或是新坟挂社聚餐的时候,黄焖羊肉或许早已勾不起胃口,若从大铁桶里舀一瓢酸辣清爽的糟辣子酸菜出来,往往更能获得众人的偏爱。

  农忙的时候,大人们晌午回到家休息,就会支起灶火煮一锅糟辣面。把菜油倒进灶锅烧出青烟,再倒一碗糟辣子进去炝一会,然后掺几瓢凉水,等汤烧开后,放几把挂面到汤里焖煮,煮熟之后连面和汤一起舀到碗中。糟辣面做法简单,但很多人却总是煮不好,不是汤干面糊了,就是煮久面坨了。二伯最会煮糟辣面,每次煮面的火候,还有汤和面的比例总是掌握得恰到好处。煮好的糟辣面,汤酸辣鲜香,面条利索爽口,那滋味甭提有多棒了,吃完后浑身热乎有劲。记得小时候,农忙的季节菜园里没几样时令菜蔬,家里来了客人或是讨寨邻来帮农活,饭桌上有道糟辣子煮面,就能缓减没菜的窘境。简单朴素的糟辣子煮挂面,现在来看兴许平淡无奇,但在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一钵糟辣子煮面,最能体现主人家的盛情。

  秋收的时候,把稻谷打完,无论如何都要捉几条田鱼来当晚饭菜。糟辣子是煮鱼必不可缺的作料,缺了糟辣子,就如同做菜没了油盐。煮好的糟辣田鱼,鱼肉紧致鲜嫩,鱼汤酸爽香浓,滋味鲜美无比。从小到现在,每次家里煮稻田鱼,我最期待的就是盛上半碗米饭,舀一勺滚烫的鱼汤浇在碗里,一半鱼汤一半饭,上面还飘着一点嫩绿的芹菜叶,色香味无比诱人。沿海的人们吃不惯淡水鱼,说有泥腥味,大概是他们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鱼腥。同样在贵州,若没有糟辣子或红酸汤,面对一条鱼,确实不知该如何下手。糟辣子,成了稻田鱼最完美的搭档。

  临近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故乡把杀猪饭叫“吃庖汤”。主菜就是满满的一灶锅大肥肉片子,大家吃的时候嫌肥肉大片下不了口,就用筷子在锅里刨来刨去寻找瘦肉,所以才叫“吃庖汤”吧。若是早上“庖汤”吃腻了,晚餐则就是糟辣子炒猪肉。长沙街头菜馆里的辣椒炒肉用的是青椒,四川人擅长的回锅肉是用豆瓣酱炒的,而我们这里炒猪肉更喜欢用糟辣子。火钳放炭火里烧红后把猪皮烙焦,肉洗干净切好。先把肥肉放锅里加点水煮干煸出油,再把瘦肉片加进来炒,放点姜丝蒜片,然后倒糟辣子翻炒出香味,最后掺一点水,放点葱段和蒜叶就可以了。在寒冷的天气里,炒这样一小锅糟辣子猪肉,围在锅边就着米饭吃,后面再烫一点豆腐和白菜,真是人间美味。

  故乡的人们爱吃糟辣子,更会做糟辣子。

  入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糟辣子,俗称“砍糟辣子”。处暑过后,地里面的辣椒就红了,长得又直而又饱满的二荆条,挂在翠绿的枝丫上,红绿相间,颜色很是诱人。妇女们就背起背篼或挑上竹箕,到自家地里采摘辣椒,要把背篼和竹箕装得满满当当的,再挑到河边清洗干净。到制作的时候,先把家里的大木盆洗干净,然后把砧板放在盆中央,再把洗净后的辣椒放到盆里,辣椒上面放嫩姜块和蒜瓣,也有不放蒜瓣的,奶奶说是放蒜了味苦。接下来用农村砍猪菜的“插刀”把辣椒剁碎。“插刀”是特制的刀具,刀片呈半圆形或正方形,刀把是一根半米多长的木棒,箍紧在刀背正中央上。剁的时候,两只手握住刀把,上下不停地剁砍。把辣椒剁细之后就撒上盐用木瓢不停地搅拌,装入土坛中,再倒入斤把白酒,盖上坛盖,把坛沿里面加满水,放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坛食用了。

  糟辣子不同于湖南剁椒,糟辣子是经过发酵后产生的,不管是辣味还是酸味,口感都是比较甘醇的,不会过于辛辣或是“寡酸”。上好的糟辣子应该是辣而不燥,酸而不涩,风味纯正,同时色泽红艳,汤汁饱满,随便舀一勺放碗里都能沥出汁水。糟辣子存放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但是切记不能沾油,否则会变质发霉。每次在老家炒菜舀糟辣子的时候,揭开土坛盖,拿木勺子把糟辣子舀碗里后,盖坛子时坛沿里会冒出些水泡,还会发出“咕噜噜”的水泡声,很是悦耳。小的时候,母亲时常吩咐要给坛沿加水,怕干水了漏空气进去导致糟辣子氧化发霉。于是但凡看见坛沿的水缩了一点,我都会拿铁瓢从水缸里舀点水小心翼翼地浇上面,水浇得满满的差点要溢出来。现在回想起来,竟也是儿时的乐趣之一。

  现在,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很少能看见拿“插刀”到木盆中剁糟辣的场景了,为了省时省力,人们选择用机子替代传统的手工,虽然味道没太大差别,可内心总倾向于原先的场景,难免有些失落。每逢“晒秋”的时节,周末我都要回老家玩两天,每次走在门前的田间小道上,秋风里的桂香会掺有淡淡的椒香味,这是记忆中丰收的味道,可我却再也吃不到爷爷亲手炒的糟辣子饭了,那是我最怀念的味道。

  故乡的辣椒又红了,映红了乡亲们的笑脸。一碗糟辣子,不仅包含着浓浓的故乡味道,更是饱含着我对这片热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