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探寻舌尖上的美食 —— 剑河巫堆酸汤鱼
品剑河美食,酸汤鱼绝不能错过。
剑河酸汤分为红酸和白酸两种,红酸汤在市场上较常见,白酸汤多在农户家陈酿。不管是红酸还是白酸,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酸爽开胃,深受人们喜爱。民间常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之说,可见酸在当地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探寻剑河县境内独有的一道美食——剑河酸汤鱼。
隆冬的早晨,走进柳川镇巫堆村,薄霜覆盖的稻田寒气逼人。为了赶制今天的美食,巫堆村村民早早地就拿着鱼罩、提桶、胶鞋等工具来稻田边准备开田捉鱼。随着田坎上闸门的打开,稻田里的水位慢慢下降,田里的鲤鱼开始躁动起来。入秋过后,遗落的稻谷让鱼儿食料充足,又加之水体冰冷,鱼儿少游动,此时的“稻花鲤”最为肥美,腥味少。竹制鱼罩看似简单,却是稻田捕鱼的绝佳工具,不一会儿工夫,村民杨政梅就把满满一桶“稻花鲤”成功捕捞上岸。
取苦胆、插筷子定型、白酸下锅、冷水放鱼、腌菜慢炖、配上热灰朝天椒做的蘸水,这就是巫堆村一带传统酸汤鱼的煮制步骤。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尤其是其中的白酸汤和腌菜。
白酸汤是将淘米水放入缸中,经过自然发酵而形成的乳白色液体。陈酿白酸汤中富含多种益生菌和有机酸、矿物质等,有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等保健功效。白酸汤不仅可以煮菜用,而且还能直饮。在农村上山下地劳作,喝上一两碗,解渴又提神。
酸不仅健胃易消化,更易于食物的存储。古时人们农活比较繁重,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食物,是他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探索,人们发现酸制品不易变质且易于保存的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巫堆传统做法的酸汤鱼也就应运而生了。
据村民姜政明介绍,巫堆村存放得当的白酸汤母本,有的保存了十几年,而且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醇厚。
巫堆村一带煮制的酸汤鱼所用腌菜的做法也比较考究,首先是洗净的青菜腌制半年再取出暴晒四五天,暴晒后的腌菜需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储存,一年到头腌菜不变质,食用时取出即可。腌菜酸而开胃,对身体有益,当地几乎家家必备。
冬日里的稻花鲤已进入了半休眠的状态,体内无其他杂质,宰杀时无需破肚,只需取出苦胆即可。为防止鱼儿下锅弹跳,取出苦胆后需插入一根筷子固定鱼身。村民介绍,最开始是为了防止鱼下锅后弹跳而用,后来发现,入锅后无法动弹的鱼儿吸入大量的白酸汤后,味道更加鲜美入味。
新鲜的“稻花鲤”伴着秘制的腌菜,在滚烫的白酸汤里小火慢炖,待鱼儿熟透即可出锅,此时的白酸汤鱼酸中略带甜味,口味老少皆宜。
这仅仅是巫堆酸汤鱼吃法的普通版,它的升级版还得配上剑河县的另一种特产——久仰朝天椒。热草木灰烤出的朝天椒,不仅吸收了炭火的热量,更吸收了灰里的草木香,变得格外焦香。朝天椒调制的蘸水,香辣可口,与酸汤里慢炖出来的“稻花鲤”碰撞出更绝妙的滋味,吃上一口,鲜香无比!
简单的食材、巧妙的工艺,一道美食传承近千年。在这充满科技与“狠活”的当下,您愿意来剑河尝上这一口原生态的美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