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后代的木匠村”——乌公侗寨

2023-10-16 黔东南新闻网 黄连忠 侯丽

  金秋送爽,稻禾金黄。9月21日至22日,笔者有幸受邀参加雷榕高速公路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在东道主中建国际投资(贵州)有限公司的精心安排下,22日一早我们从榕江县城出发,驱车经忠诚镇、寨蒿镇逆瑞里河而上,一路鸟语花香,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

  大约行车50公里左右,转过一道山梁,到达乌公侗寨。大巴车在村口的旅游服务接待点停车场停下,我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在乌公村观景台上,迎接我们的除了村支书龙见豪,还有两棵香樟树,一株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干枯死掉,另一棵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大树上竖挂着“乌公侗寨”四个大字。站在两棵大树下的平台上眺望,乌公侗寨如一个矩形算盘分布在瑞里河岸边,剑榕高速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寨子上方,给这个古老侗寨注入了现代符号。

  乌公寨是侗族典型村寨代表,是贵州省魅力侗寨。它位于榕江县寨蒿镇北部,距离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地处雷公山脉的籁子坡脚,四面群山环抱,海拔380米,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户270,共有1183人,耕地面积350亩。清澈的瑞里河水绕寨而过,蜿蜒由南向北流,再由北向东南流,到八妹与赧勇河汇合,到寨蒿育洞流入都柳江。侗家木屋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掩映在古榕翠竹之中。它是环雷公山苗风侗韵旅游精品线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是榕江四十八侗寨旅游文化的瑰宝。

  从观景台往河边走,经过乌公风雨桥,乌公风雨桥,也叫花桥,投资98万元,2016年建成,共23排间,风雨桥长80米跨瑞里河而过,是外界通往乌公的主要通道。

  在乌公风雨桥,我们遇到乌公村87岁的杨胜才老人。他介绍说:“乌公侗寨,古时称‘乌工’,即用手弹乌黑墨线的建房师傅工作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为‘乌公’。乌公村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末,杨、龙二姓先祖到乌公建寨,现在有杨、龙、李、吴、姜、赵六姓,这些姓氏排序代表他们到乌公居住的先后顺序。”

  乌公侗寨民族风情浓郁古朴,悦耳动听的侗族琵琶歌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乌公侗寨被贵州省侗学研究会评为“魅力侗寨”;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乌公侗寨民族节日众多,通过举办烧鱼节、竹米节和记间节,以办节的形式吸引客人带动旅游业发展。近年来相继开办5家农家乐、1家木作餐厅和3家民宿,其中带动3户贫困户14人。同时,乌公村妇女传承刺绣传统,精湛的绣艺深受消费者喜爱,精致竹编系列产品受到市场的青睐,给当地的绣娘增加收入,也给乌公游玩注入了新的内容。

  乌公侗寨素有“鲁班后代的木匠村”之称,能工巧匠多,寨里多达60%的男性均能从事民族特色木楼建造木工活。多年以来,乌公人户户植树造林,代代传承侗族木楼建造工艺,木构房屋建筑技术娴熟、精湛,远近闻名。除农忙外,侗寨的木匠师傅一年四季在村头寨尾,树下路旁忙活,他们将技艺从镇里走向县城,从榕江走向州外、省外。据统计,每年侗寨房架加工产直达500万元以上,其中带动脱贫户17户66人,户均收入达1.5万元。“房屋加工”成为乌公何赛村民最稳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乌公人用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了属于乌公人特别的脱贫攻坚奔小康之路。

  据村支书龙见豪介绍,美丽的乌公侗寨,非常适合夏天的露营与自然亲子教育,被游客评为最美露营基地,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拍摄地。近年来,乌公侗寨强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实施村寨观景台、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建设,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实施,完善村寨太阳能路灯、串户路、公厕等基础服务设施。为了吸引游客,村民还在村头河滩边辟出一个足球场大的场地,供驴友们安营扎寨,积极培育露营基地建设和木作坊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巧手木工匠、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务工建设、发展农家乐和客栈、出售农副产品、举办民宿活动等方式,大量吸引游客参与。2017年以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330人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烧鱼节”是乌公侗寨的隆重传统节日,每年的金秋时节,稻谷进入成熟期后,放养在稻田里的鲤鱼大而肥,在收谷、摘禾期间,当地侗族同胞就带上糯米饭、米酒,邀请亲朋好友到田边、地角、或河边沙坝聚在一起,开田放水,捉鱼,用柴炭烧烤稻田鲤鱼,佐以阴蔸草、亮光菜、韭菜、折耳根和毛毛菜等配料拌制一道美味可口的侗家菜肴。而后,在用餐前在田角或河岸边摆上烧鱼、酒、筷子等,祭祀鱼神,祈祷鱼粮丰收。如今,从民间的烧鱼活动演变为大型的烧鱼节,旨在扩大对外宣传侗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发展当地旅游业奠定强劲基础。

  “现在你们来不是时候,等到过“烧鱼节”时,欢迎大家前来乌公侗寨观光体验,助推乌公侗寨的旅游发展。”乌公村支书龙见豪热情地邀请。

  我们相信,随着雷榕高速的通车,乌公侗寨的旅游发展将更加越来越火红。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