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守护老剧本20年
“儿命他领人马巡查边界,谁叫他穆柯寨私配裙钗?”在天柱县凤城街道坝寨村吴爱娣家,吴爱娣老人手里握着发黄卷边的手抄剧本,指导关门弟子,有滋有味地吟唱着老剧本《辕门斩子》中的经典唱白。这些剧本陪伴了她20多年,即将由“关门”弟子接手,老人如释重负般从心里高兴。
84岁高龄的吴爱娣老人,曾是坝寨侗戏班的旦角,也是戏班的第四代传承人。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吴爱娣那时表演的旦角,在演出的过程中,通过台步的移动、水袖的抛收、眼神的运用等,手、眼、身、步密切配合,将本地侗戏艺术的身段美、表演美、意蕴美等淋漓尽致展示给观众。
1983年,40岁的吴爱娣加入坝寨侗戏班。刚到戏班,就被安排排练侗戏剧目《辕门斩子》。“那个时候,所有的剧本都是剧组里的先辈留存下来的,从清末到现在已经200年历史。”吴爱娣老人回忆说,“8本剧本全部是用毛笔小行楷抄,特别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了丰富演出剧目,戏班成员又向周边戏班学习用作业本抄了2本剧本。10本剧本足足抄有200多场戏。”
2003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的兴起,村中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戏班面临解散,剧本被当时的保管员建新房时当作垃圾丢到屋外。“剧本丢不得呀!”吴爱娣拣起剧本,带回家,把烟叶夹到剧本里,防虫,放到自己陪嫁来的木箱子里,珍藏着。
“拣起剧本的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激动,因为这意味着侗戏的魂还没有丢。”吴爱娣还记得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她兴奋地把剧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了剧本,对照剧情,召集妯娌们重聚排练,侗戏班保留了下来。
吴爱娣最喜欢的剧本是毛笔手抄本《古代戏本》。这个剧本是一本用线装订的厚厚的“书”,封面被翻得起毛,里面收录了双锁山、夺三关、夜战马超等剧目。“这个剧本经常演,熟悉,我们演出的时候,情节已经压缩了。”以前人们没有什么娱乐项目,闲暇时往往靠看戏打发时间,看戏时嗑着瓜子细细品味,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看戏的时间也减少,把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留下来,供听众赏评。
吴爱娣说,这些侗戏剧本足有上百出戏,每出戏的风格不一样,为她结合时代推陈出新提供了范本。说到这里时,吴爱娣老人不禁陷入深深的回忆,仿佛她又重回舞台,为侗戏艺术鸣鼓助威。“1982年田土分下户,根据老剧本新编侗戏,配合宣传,像《穆桂英挂帅》就是为了宣传当时新出台的《土地法》。那时,剧团还奔赴湖南靖州、渡马七月二十坪等演出了《洪洋洞》《清宫册》《李凌碑》等知名剧目,轰动了全县。”
这些侗戏老剧本,就像侗戏艺术在坝寨开花结果的果实,被吴爱娣老人珍藏起来。老人翻看这些剧本时,不由得怀念曾经侗戏在天柱的辉煌。吴爱娣感叹道,虽然现在看戏的人少了,但是她依旧期盼着侗戏艺术能重新振兴,把坝寨侗戏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