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影像民族志的陈述与艺术”交流会举行 我州苗侗摄影师推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2022-07-25 黔东南新闻网 杨光能 王槐雪

  

  交流会现场

  7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主办的“贵州影像民族志的陈述与艺术”交流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举行,“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邀请苗、侗、布依、仡佬4个少数民族的4位贵州民族摄影师,与省内外专家学者共话国际视野中的贵州民族影像。至此,开启了贵州民族影像志建设的序幕。

  交流会现场,“90后”苗族摄影师龙胜海分享了他用镜头记录的家乡剑河县展留村的变化和即将消失的记忆;仡佬族摄影师杨政分享了他拍摄的仡佬族同胞修建木房子的场景;“70后”布依族摄影师何杰则分享了他连续拍摄7年的一组照片——《南盘江·生生不息》;从事纪实摄影的“60后”侗族摄影师、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姚宁,从民族文化和世界融合的角度,分享了自己拍摄的侗族大歌演唱场景、外国友人学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等摄影作品,以此解密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色。

  特邀专家刘广宇、周之江、唐亚平、张晓松、吴佳妮、何嵩昱、王曙才对4位民族摄影师的作品进行点评交流发言,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并提示4位民族摄影师作为本民族自有文化的持有者,要用自己的眼光、情怀去拍摄影像作品,用真实、深厚的情感全方面记录本民族影像,塑造个体在民族性方面的自我认同,增加民族自信的方式。

  作为此次交流会主办方,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党委书记、社长张一凡认为,这些年贵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黄金十年”让贵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一幅壮丽的史诗画卷。在这个过程中,新与旧的交替、传统与现代的接续、民族文化表象的变迁和内在脉络的延续……这些瞬间需要被定格、被记录,需要为时代留下见证,为未来留下凭证。

  “影像的基本功能是记录,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未来的原生态,而影像正是人类记忆实现物质化的一个最好、最便捷的工具,影像民族志用影像工具实现记忆留存,是对文化、对历史的贡献。”张一凡表示,期待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建设成一个贵州民族影像的记录、研究和传播平台,通过系列行动,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影像建设和发展,提高贵州国际对话水平,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记者了解到,此次交流会上的4位少数民族摄影师应“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办公室的邀请,将重返家乡,拍摄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场景,记录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征,还将通过视频方式记录这一过程,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和影像纪录片还将作为下一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一个重要展出部分,为贵州民族影像志建设提供丰富的史料。

  此次交流会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驻黔媒体,以及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贵州省内媒体和新浪等商业网站支持。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