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石头打出文化来
外地人到岑巩来,无论是在县城还是乡下,都能看到有人小心翼翼地打磨黑石头。原来,岑巩是“中国十大名砚”之一的“思州石砚”原产地,心灵手巧的岑巩人用黑石头打磨出亮丽的文化。
思州石砚,史名“蛮溪砚”“黑端”“金星石砚”。新中国成立后,因岑巩古称“思州”,故改称“思州石砚”,简称“思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浑金璞玉、金光内发、哈气磨墨、云滋露液、不生怪味、墨均笔润、增妍字画、立体浮雕”的特点,写出来的字“丰泽饱满”,画出来的画“透亮生辉、立体感强”。
据《思州府志》《贵州通志》《四库全书·六艺卷》等书记载,思州石砚始见于汉,盛行于唐,有2000多年历史,深得文人雅客喜爱。陆游获得后,在《蛮溪砚铭》中喜不自禁称赞道:“斯石也……则放翁笔墨之瑞也。质如玉,文如谷,则黟龙尾之群从,而溜韫玉之仲季也。”意思是说:“蛮溪砚……我陆放翁获得后放在书桌之上带来祥瑞之气,研磨作文,激发灵感。蛮溪砚质如玉石有光泽,纹理像谷粒一样金黄,这些特征,使得它和龙尾砚(今安徽歙砚)一样光泽深沉,名气和韫玉砚(今山东淄砚)不分上下。”
在今日之中国,很多爱好书法的人以拥有一方思州石砚为荣,湖南一个书法爱好者,曾自驾前来岑巩购买,买得后爱不释手,在他自己的博客里写道:“我买砚台,就是自己用的……”言下之意是,思砚是文房工具,也是可陈列的文化,太珍贵,舍不得送人。另外两个湖南书法爱好者,则千方百计打听其原材料产地,想采几块运回去自己打磨试试。
“石头要选好,只能撬不能炸,有星子的打‘金星砚’,没有星子的打‘龙凤砚’。”思砚匠人张先发说。思州石砚选料很严格,取料很神圣,严禁爆破,要用钢钎小心翼翼撬开石块,然后用小榔头轻轻敲击,听声音、看品相,慢慢筛选。如果声音不清脆,说明有缝隙,不可用。看面相,是看有没有星子(即陆游文中的“谷粒”),是看呈什么形状,在脑海里构思打成什么砚好。
石料运回来,要存放一段时间,再经过日晒雨淋,再选优弃劣。打磨前,还要重新精细构图。构图,是先在脑海里构思,然后用笔或雕刻刀在石材上边绘边打边改。构思要根据石料厚薄和大小、形状等“因材构思”,尽量做到“因型造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节省打磨时间。无论是现在读过书的年轻传人,还是过去目不识丁的老匠人,都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视力,构出来的图必须满足这两点:第一,美观;第二,蕴含文化,而不仅仅是一块加工过的黑石头。
构好图后,就是打磨了,从打毛坯到成型,历经15道工序、4个步骤。15道工序是:选点、试石、开采、选石、运石、储石、选料、制坯、构图、雕刻、打磨、抛光、清洗、铭文、配盒。4个步骤是:1.采石。用锄头、钉耙、钢钎、大锤等工具开采石材。2.制砚。选材、构图、细描,用锤、錾、钻、锯等十多种雕刻工具,以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雕刻手法,雕成龙凤、花草、鸟兽等不同题材的砚台。3.打磨。用磨石、刮刀、砂布等工具把成形的砚台打磨精细、光滑,再将砚台清洗晾干。4.配盒包装。依石砚造型制作木盒,配以绸缎装盒入市。
作为一名思砚匠人,除了眼尖、手巧,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感情还要细腻,每天“枯燥无味”地坐在黑石头跟前,就像面对一个刚出生不会讲话的婴儿一样,不仅没有话讲,还要细致地呵护它不得有丝毫损坏。打磨石料的过程是很脏的,这种“脏”不是“肮脏”,而是文化上身,一天下来,衣服黑了、皮肤黑了、鼻孔黑了,只有审视文化之美的眼睛和咀嚼文化品位的牙齿是白的。
打磨石料需要时间,10天、20天、30天……一块块粗糙的石头被打磨成富有灵气的思州石砚,“龙凤呈祥”“双龙抢宝”“双凤朝阳”“喜鹊含梅”“犀牛望月”……百种造型,仪态万千。那些被赋予生命的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活灵活现,工艺之精湛、结构之严谨,直把思州石砚推上“国之宝”的宝座,甚至连周恩来总理都知道它,1960年5月,特别指示要好好保护和开发思州石砚。1972年9月,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到思州石砚后爱不释手。2006年3月,作品《龙珠砚》作为文化礼品赠送给泰国公主诗琳通。思州石砚作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出国播种友谊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