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6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她,静静地坐在工作室的板凳上,把绣片放在前面的一个小桌上,认真地绣着,只有针穿过的细小的声音。穿窗而过的阳光轻轻地照在她的脸上,有一种别样的光辉。而她身旁的苗绣作品,呈现着五彩斑斓的技艺。
她是王金花,1965年出生于凯里市旁海镇水寨村下水组。在2025年3月12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王金花榜上有名。
王金花自幼喜欢刺绣,和母亲及身边的姐姐们学习刺绣。旁海镇水寨村的苗族刺绣手艺,历史悠久。王金花的祖外婆阿乡,是凯棠乡芦笙村人,嫁到水寨村下水组后,开始传授技艺。她精通苗绣传统技艺,是织布纺纱刺绣能手,她的绣品光亮平滑,深受村民的喜欢。王金花的外婆及腊,是凯棠乡凯哨村人,能织布、会纺花,精通苗衣的制作流程,精通苗绣的技法,年轻时就是村里绣花最好的。她把苗绣技艺,通过母亲口口相传和一针一线的指导,传承下来。王金花的母亲杨再芳,继承了“会绣花就是聪明女人”的传统思想,很小就拿针拿线学刺绣。在母亲耐心传教下,学会了纺、织、染、绣基本功,时常与村里的绣娘交流,手艺越来越好。她以母亲为榜样,一心一意绣花传艺,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浓浓的刺绣氛围熏陶下,王金花七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刺绣,在母亲的刺绣中长大。通过几十年刻苦努力学习,练就了精湛的技艺,精通的苗绣技法有堆绣、平绣、打籽绣、马尾绣等。并将苗绣运用于上衣、裙子、帽子、鞋子、钱包、戒子、手镯、背带、饰品等,已有众多作品。
王金花掌握苗绣的堆绣、打籽绣、锁绣、钉线绣、双针绣、平绣、马尾绣、皱绣、滚边绣等几十种技法和针法,其中堆绣和打籽绣最为拿手。堆绣的织绫、剪绫、折绫、钉绫得心应手,绣面平整划一。她的打籽绣,籽粒颗颗饱满,排列有序,转弯抹角的地方完全不会出现籽粒的空档。她的绣品技艺高超。她的刺绣作品很好地运用苗族传统技艺,在传统服饰中坚持不走样,体现了传统苗绣技艺特点和苗族文化内涵。她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苗绣传统技艺和苗族历史文化元素,创新性发展了现代时尚的苗族盛装,开发苗绣文创产品,如绣花鞋、苗绣手镯、苗绣项圈、苗绣帽子、苗绣耳环等等,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并申请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和作品登记。这些文创产品做工精细,特色鲜明,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装饰价值,受到国内外人士和当地苗族群众的喜爱。她的作品《盛装—龙凤戏珠》主体采用苗族打籽绣,以丝绸、丝线为刺绣原材料,创新设计龙凤戏珠图案于服饰的背部,形成主图;打籽绣的籽粒规格一致,排列平整,用色传统;袖口和衣领加入二分之一的堆绣,与打籽绣巧妙搭配,一方面充分体现苗族服饰文化的意义,也借图表达龙凤呈祥和花鸟欢乐文化意境。
王金花在刺绣行业出道早、出名早。1995年,苗绣作品获得世界妇女大会颁发的荣誉证书;2021年获凯里市“优秀人才”称号等。
王金花刺绣水平高,名气也逐渐被外人所知,慕名来找她学刺绣的络绎不绝。她在家乡收了50多个徒弟,能很好掌握苗绣技艺,完成苗绣作品,有的已能创作苗绣文创产品。
为弘扬当地苗绣技艺,寻找新时代苗绣传承发展的新路,2012年7月,王金花创办了凯里市金花刺绣厂,探索生产性保护和传承苗绣。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刺绣企业年利润达100万元以上,为当地苗族同胞脱贫致富、振兴乡村闯出了一条新路。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在她的带动下,300多人成功就业,其中从事苗绣手工技艺的就有100多人,充分证明了苗绣的产业价值。
王金花刺绣技艺精湛,积累的刺绣作品数量很多,刺绣技能强,很快成为当地刺绣能手,创作了大量精品,闻名大半个中国。除了传统的技艺外,还自己探索创新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已经出版专利作品有《盛装—蝴蝶妈妈》《盛装—姜央传说》《盛装—龙鳞》《盛装—龙凤戏珠》《盛装—牛王争霸》;还有《耳环系列》产品;《芦笙念》绣花鞋;《红豆相思》手镯;《吉祥如意》项圈;《王者归来》牛角;《捞榜兽》发簪和《百鸟朝凤》凤冠等。
“我做每幅作品就像谈了一场恋爱,每次恋爱就像当初初恋一样。人要有爱,不管你爱什么人,不管你爱谁。人要有真正伟大的爱,你才能做出真正伟大的事情,创作出伟大的苗绣作品!”王金花说。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王金花在用她的作品来写情书,她在这些作品里倾注了她的爱。正因为这样,她的每件作品,都那么灵动、饱含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