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报京侗寨:古寨新生展笑颜
“农闲时家门口务工,农忙时收割小米,一年能挣2万元!”3月31日,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侗寨“三月三”活动的最后一天,60岁的村民钱老芝身着侗族盛装,在自家新开的“侗房”民宿里忙碌不停。这位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如今依靠村里蓬勃发展的农文旅产业,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报京侗寨,被誉为“中国北侗第一寨”,曾经贫困率高达61.11%。如今,通过产业筑基、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这个村庄成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从2018年脱贫出列,到2019年贫困人口清零,再到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报京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报京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但长期以来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为改变这一现状,县乡两级政府经过调研后决定在报京村推广小米种植。起初,只有少数几户村民响应。转折点出现在小米酒加工坊建成之时。通过标准化生产,侗家古法酿酒焕发出新的活力。试验田里金灿灿的小米被酿成“流淌的黄金”,村民们纷纷卷起裤腿加入种植行列,并带动全乡实现小米规模化种植。
注册“侗韵报京”商标后,订单源源不断涌来。钱老芝和150多户农户因此受益,户均年增收超万元。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进一步拓展,辣椒、稻田鱼、油菜轮作模式迅速铺开。65亩辣椒映红山梁,200亩鱼塘泛起银波,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文化传承是侗寨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哒哒”的织机声中,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邰木香用巧手将五彩丝线化作精美的牡丹图案。过去,侗绣只是姑娘们的嫁妆;如今,刺绣工坊将其变成“行走的广告”。邰木香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推出围巾、服饰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一条刺绣围巾卖上千元,手机上询单不断。”她笑着说,侗绣借助互联网飞出了大山。
音乐同样为侗寨注入了灵魂。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驻村干部杨昌杰开设的芦笙制作工坊,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工坊已获得3万多元订单收入。年轻学徒们学习调试芦笙、鼓瓢琴,弦歌鼎沸间,“老传统”变成了“金饭碗”。此外,村民自家山头上的苦竹也有了新用途——作为原材料供应给芦笙制作工坊,每捆竹子都能带来几十元收入。
报京村的面貌也在悄然变化,县里投入千万元资金,对古寨进行升级改造,让古寨既留“旧魂”又添“新颜”:吊脚楼修旧如旧,光伏路灯照亮夜路,山脚的生态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村民周义承包了村集体用老屋改造的农家乐,酸汤鱼和糯米饭的香气引来八方游客。“旺季一天接待几十桌,赚得比打工多!”他擦着汗笑道。
2024年,报京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但报京人的目光早已越过山峦——农特产品直播间下半年启用;非遗研学基地打下第一根桩;小米酒商标即将贴上“地理标志”……
报京村用实践证明,当绿色产业与金色文化交织,再陡峭的山路也能踏成振兴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