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茶芽绽新绿 “金叶”富山乡
雨润风和,新茶初绽。时下,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安山村的高山绿茶示范基地,层层叠叠的茶树碧波起伏。茶农们身垮竹篓,忙碌穿梭于茶垄间,手指在嫩芽尖上轻盈舞动,一掐一提,篓中翠色渐浓,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怡人的茶香。
“今年闰六月,气温回升慢,导致首批春茶采摘比往年晚了十来天。”基地负责人杨如芳指着茶垄间嫩绿的单芽茶叶介绍,清明时节萌发的“明前茶”,经过冬季的休眠,养分充足,芽头饱满、香气浓郁,是春茶中的“黄金品质”。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行“品质分层、分级加工、分级定价”策略,将春茶精制成高端茗茶,夏秋茶则加工成大宗茶,借助外贸公司销往欧洲市场。
据了解,这片茶园共有230亩,是一个有着30余年历史的村集体茶园,曾因管理粗放、杂草丛生而濒临荒废。2015年,来自云南丽江的杨如芳夫妇以承包经营的方式接手茶园,通过科学剪枝、精准施肥、生态除虫等,老茶树重焕生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老茶树的根系发达,只要管理到位,产量和品质都能大幅提升,现在这片茶园年产出新鲜春茶200余公斤、新鲜夏秋茶5万余公斤。”杨如芳介绍,通过“手工采春茶、机械采夏秋茶”的模式,不仅实现茶叶全年高效利用,每年还能带动周边2000余人次就近就业,务工增收20余万元。
每天晨雾未散时,吴敏已挎着茶篓穿梭在茶垄间,双手翻飞采摘鲜嫩芽头。
“采春茶的工钱按每公斤100元计算,通过双手采茶,每天能采1.5公斤左右的春茶。”村民吴敏边采茶边算账:“茶园离家仅几分钟路程,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像她这样的采茶工,旺季时每天有三四十人。如今,茶园已成为带动村民家门口增收的“共富车间”。
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等发展方式,目前,客楼镇共有茶园1200余亩,有2座茶叶加工厂、2条加工生产线,年产干茶2.2万余公斤,总产值350余万元,产品畅销湖南、珠海等地。每年,茶产业带动周边6000余人次实现就近务工增收60余万元。片片绿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为全镇发展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依托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该县围绕“生态立茶、质量兴茶、品牌塑茶、产业强茶”导向,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引育、低产茶园改造、生态茶园建设、有机品牌打造、产品精深加工等举措,全力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茶园3.4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2万亩, 通过欧盟认证的有机茶园达1270亩,绿色防控茶园面积0.7万亩。拥有茶叶州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精制加工厂8座,年加工能力1200吨以上。今年,预计年产干茶1000多吨,生产总值近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