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0岁爷爷扛木犁带孙女登国际T台归来
3月29日,凯里高铁站人头攒动,70岁的苗族老人顾彪手持芦笙吹响迎客调,杨春林的母亲身着盛装为他戴上绣球。这一天,贵州“村T”团队从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载誉归来——这场以“非遗+时尚”为主题的展演,不仅斩获“非遗创新力”奖,更以破亿话题流量刷屏全网,让世界看见中国乡土文化的力量。
T台上,45名来自黔东南州不同民族的少年少女,穿盛装、背竹篓、戴银饰、吹芦笙、提土特产,在唢呐与电子乐的混搭中踏出铿锵步伐。而身着苗族服饰、卷着裤腿、脚踩草鞋、肩扛老木犁的顾彪,扛着站在木犁上的5岁小外孙女淡定地看着四周,哼着苗歌小调慢慢走来……现场再次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我儿子说,爸爸你成网红了,犁田犁到北京去了!”顾彪笑得眼角堆满皱纹。这场被网友称为“最野T台秀”的表演,大家直呼:“民族文化与时尚碰撞,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我们要的不是‘博物馆式’的展示,而是让非遗活在当下。”贵州“村T”发起人杨春林站在堆满蜡染布料的工坊里,道出创作初心。为筹备时装周,他与团队深入苗侗村寨,将银匠捶打的叮当声、绣娘指尖的丝线、酸汤发酵的味道,转化为T台叙事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17日下午来到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贵州“村T”的破圈之路,正是这一嘱托的生动实践。
如今,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每周举办的“村T”秀已成为当地的文旅地标。据统计,自“村T”启动以来,累计举办了130场活动,吸引4万余人次参与,带动周边30余个村寨的刺绣工坊订单量翻番。
非遗集市“绣里淘”更是火爆异常。蜡染胸针、酸汤调料包、微型木犁摆件等“村T”衍生品供不应求,2024年交易额突破4500万元。曾经外出打工的绣娘张小花,如今在家接订单月入过万:“以前担心人家觉得我们苗绣土气,现在苗绣成了我们的‘金饭碗’。”
载誉归来的杨春林未敢停歇。他说:“未来,我计划举办少数民族时装周或贵州‘村T’时尚周,欢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凯里参与贵州‘村T’。今年,我们收到邀请,将到日本和联合国演出,把贵州凯里的新样貌、新形象搬到世界大舞台,希望世界能看到我们大山里的孩子和妈妈们都闪闪发光,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
【记者手记】
当45名孩子和顾彪老人他们跨越1600公里,从凯里到北京,爷爷让孙女站在木犁上并扛上T台,萌娃挑着鱼腥草和酸汤鱼料走秀,贵州“村T”已超越一场时装秀的意义。它用最朴素的乡土元素,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乡村与世界的对话桥梁。在这里,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握在手中的针线、踩在脚下的土地、记在心里头的文化。正如杨春林所言:“我们要让世界看见,中国的乡村不仅有乡愁,更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