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迎来采摘季 绿意绵延向未来

2025-04-01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余天英 侯丽

  春日的黔东南州,群山披翠,云雾缭绕。这里50余万亩茶园在春风中舒展嫩芽,迎来了新一年的春茶开采季。从清晨薄雾笼罩的茶园到机器轰鸣的制茶车间,采茶人的指尖翻飞间,绿意漫过山乡,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春茶吐绿,万亩茶园采撷忙

  在镇远县羊场镇天池村茶叶种植基地,数百名采茶工人穿梭于茶树间,手指轻快地摘取鲜嫩的芽尖。羊场镇5900亩茶园不仅是绿色的海洋,更是当地村民的“致富田”。这片茶园每年带动2800余户村民务工,人均日收入超150元。

  “浙江客户预订了1000多斤茶干,价格非常理想!”镇远天池福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东难掩喜悦。今年,公司主攻大宗茶出口,已接到百万斤订单。

  在剑河县太拥镇翁王白茶园,550余亩白茶正值“明前茶”采摘黄金期。茶园负责人唐洪清介绍,每天采茶量约300斤,预计清明前总产值可达40万元。采茶工人叶文安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算账:“我动作不算快,他们采得快的一天能挣200多块钱,比打零工强多了。”

  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焕新生

  走进雷山县毛克翕茶业公司的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工人们将鲜叶投入摊青机,红外线杀青设备精准控温,揉捻机匀速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家以“银球茶”闻名的企业,巧妙平衡着传统与创新。

  “银球茶制作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揉捻环节保留了最原始的手艺。”公司董事长毛鹃轻托一枚墨绿茶球介绍。这种形似珍珠的茶叶,需将4克茶青手工揉搓上百次,方能形成独特香气。而在其他环节,企业引入自动化设备,使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远销海外市场。

  在榕江县两汪乡,10800亩白茶基地的鲜叶被迅速送往加工厂。摊晾、杀青、揉捻、烘干……“目前有10多个茶厂参与加工,现代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确保‘明前茶’的鲜度与品质。”两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蒋勇表示,全乡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

  茶旅融合,绿叶子变“金钥匙”

  春茶开采季不仅带动了生产热潮,更催生了“以茶促旅”的新业态。在丹寨、雷山、榕江、黎平等地,采取“以茶促旅、茶旅结合”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体验式、沉浸式采茶游项目,让游客参与茶叶采摘、选茶制茶等流程,切身感受当地浓厚的茶文化,并带旺旅游、带富村民,助推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到周末,榕江县两汪乡的茶园里就会有许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茶青。“两汪乡主打青白茶产业,我们依托茶山资源打造了特色民宿,并开发了茶文化研学项目。茶友可以亲手炒制茶叶,还能把作品带回家。”黔东南尖尖冒壹乐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正华指着茶山顶端的民宿介绍。

  目前,黔东南茶园文化体验这种沉浸式茶旅模式,让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而在雷公山腹地,茶企将茶园与苗年节、长桌宴等民俗结合,打造“茶文化研学游”,吸引全国研学团队纷至沓来。

  黔东南州的茶香,源自对生态的坚守。良好的生态资源形成的天然屏障,助力这里拥有“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立体种植模式。这份生态底气,让黔茶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雷山银球茶、黎平香茶等品牌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欧美、东南亚市场。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