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凯阳村:古村的蝶变

2025-02-25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听老人讲,我们这儿最大的树已有 600 多年历史。自从这些树成林,白鹭就来了,估计得有两三百年。我们下田劳作时,它们就在田中,一点都不怕我们,就像我们的老朋友。”岑巩县凯本镇凯阳村村民罗来华说。

  一棵古楠,一座宗祠,历经岁月沧桑,共同见证着古村从历史沉淀到现代变迁的历程;一群鹭鸟,一村趣人,紧密相依相伴,一同书写着凯阳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篇章”。

  岑巩县凯本镇的凯阳村,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 1413 年),原名凯演屯,曾是古代军事屯堡,迄今已有 611 年历史。在凯阳村小屯组寨子中央,屹立着 11 棵树龄 500 年以上的古金丝楠木,树上鸟窝星罗棋布。每至春暖花开,数百只白鹭如“寒假归巢”般,在古金丝楠木的嫩枝绿叶间嬉戏玩耍,时而又振翅高飞觅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在此处时常可见。

  “600 多年来,凯阳村的村民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甚至将古金丝楠木和白鹭的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家风寨训,人人遵守,代代传承。”凯阳村党支部书记杨秀武介绍,正是由于凯阳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盛行,才使得古树、珍鸟在村落中央安然繁衍,也为凯阳村的村容村貌转变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凯阳村背倚小顶山州级自然森林公园,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覆盖率高达 75%以上,拥有金丝楠木、白鹭等众多珍稀动植物。境内湖溪河等多条河流穿流而过,造就了肥沃的耕地资源,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林下经济条件。

  自 2016 年以来,凯阳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发展村级产业、接受社会捐款等途径,累计投入 400 余万元。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统筹推进通组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村庄“亮化”、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完成串户路硬化 8550 平方米,安装路灯 185 盏,投放垃圾桶 39 个,改造村民房屋 43 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凯阳村党支部积极组建富有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指导成立村民议事会,充分发动村干部、网格员、党员以身作则,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发挥表率作用。利用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针对环境卫生管理建立积分制,制定村规民约,有力地巩固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2017 年,凯阳村荣获州级文明村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党组织。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产业种植经验,凯阳村以坝区土地为核心,整合小田并大田,将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为全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总计投入 300 余万元,历经 9 年,将坝区零散的小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完善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如今的坝区,能够实现一年多茬种植、一田多季收获。”凯阳村党支部书记杨秀武说。

  据悉,凯阳坝区共有 500 余亩土地,起初皆为零散田地。2013 年,凯阳村整合社会资源,启动小田并大田项目,将零散土地连成一片;2021 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下,凯阳村又启动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水利灌溉设施和机耕道,并引入杂稻制种产业。凯阳坝区的土地耕种从零散人力劳作,升级为机械化新农业耕种模式。除杂稻制种这一主导产业外,凯阳村委还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用“稻+N”的轮作方式,进一步深挖土地附加值,提升土地时空利用率。得益于科学谋划,凯阳坝区农业产值大幅提升,从 2013 年的 60 余万元跃升至如今的 250 万元。

  得益于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现今的凯阳村,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柏油公路四通八达,串户路网交错纵横,家家户户小楼矗立,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未来,凯阳村将持续推进红色血脉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