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工坊”到“全球订单”——贵州丹寨石桥村以非遗技艺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2025-02-24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今年,石桥村的村民“有点儿忙”。

  都说过了元宵,年才算过完。但今年,王兴武早早就来到村民家,动员大家收心赶订单。

  “没办法,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按时完成订单,后面的订单就排不上来。”王兴武介绍,去年7月份,他们接到了来自浙江省义乌市5000万张/年的花草纸订单后,全村人都忙碌起来。目前来看,估计还得为这批订单忙上半年。

  石桥村是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的一个小村庄。王兴武是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接到订单后,为满足产能、劳务用工需求,南皋乡迅速组织全乡10个村经济合作社开展花草纸制作技能培训,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花草纸制作。

  对于这个曾经面临失传的造纸村落来说,这个单子让村民重拾了对手艺的信心。

  据介绍,石桥皮纸制作技艺属唐代造纸工艺,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时楚地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资源构树树皮(当地称为构皮麻)为原料制作的,通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等10多道工序而成。

  “舍不得放弃,但坚持下去找不到生路。”到90年代,受现代机械纸冲击,王兴武和村民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随着手艺人减少,传承千年的技艺濒临消失。

  无巧不成书。1996年的冬天,王兴武给一位法国游客讲解造纸技艺时,突然一阵风吹来,一片枯萎的树叶掉落在纸浆之上。“我当时不以为意,顺手就捡起树叶扔掉。”王兴武回忆说,“法国游客看到之后却大为惊喜。”

  “把枯萎的树叶放在纸浆上,会有什么效果?”王兴武在两人的对话中,碰撞出了灵感。

  “像苗族蜡染一样,再将植物颜色加入纸浆中,又会怎样?”王兴武将鲜花置入纸张中,染上植物颜色,制成彩色手工纸——花草纸由此诞生。

  “想要改变现状,必须推陈出新。”王兴武说,创新传承的灵感就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带着村民,创新研发十大系列、160余种纸张,将用途拓展至古籍修复、书画创作、文创设计等领域,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余国。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订单量的增加,石桥村现有61户村民从事造纸行业。

  近年来,石桥村探索“非遗+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成立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整合村民技艺资源,形成“支部+合作社+非遗传人+农户”的产业链条。

  为延伸产业链,石桥村将古法造纸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如今,游客可在石桥村体验DIY花草纸制作,参观穿洞作坊,感受“纸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村内还建成非遗展示馆、纸艺主题民宿,并依托山水风光打造3A级旅游景区。

  在村里,另一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级传承人潘玉华,将传统工艺和意想不到的机械设备结合,让体验的游客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抄纸、盖纸、压干等1500年古法造纸工艺,深受研学团队喜爱。

  为了让单调的纸张变得更加有趣,潘玉华还设计了许多创意产品,古法造纸结合大漆技艺的装饰画和笔记本、用构树纤维做成的灯具、生肖主题的手工体验包等,让这门古法技艺更加有趣。

  “一张纸”带活一方经济,石桥村正以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技艺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据了解,近两年到石桥村参观的游客近40余万人次,综合带动旅游消费达上亿元。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