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炉火锤声铸匠心 春耕农具赶制忙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春耕备耕时节的到来,传统农具的市场需求也迎来了高峰。在黔东南州丹寨县的各个乡镇,铁匠们正热火朝天地制作镰刀、锄头等传统农具,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走进丹寨县龙泉镇白元村的打铁工坊,映入眼帘的是旺盛的炉火和此起彼伏的敲打声。在这里,铁匠师傅们一手持铁锤,一手夹铁块,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农具的制作中。经过煅烧、捶打、回炉、打磨等一系列繁复而精细的工序,一件件锋利的镰刀、结实的锄头等农具在火光与锤影中逐渐成型。
杨承波是白元村一位有着40余年打铁经验的老师傅。他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镰刀采用加钢工艺,外层是铁,内里是钢,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镰刀的锋利度,又便于农户磨刀。因此,他们的镰刀在市场上深受欢迎,订单络绎不绝。
“我们一天能做20把左右的镰刀,一个月就是600把,一年下来能制作7000多把。”杨承波自豪地说。他算了一笔账,每年他们接到的订单有四五千把,每把镰刀的批发价是30元,这意味着他们每年仅凭镰刀销售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农具生产不仅为杨承波等铁匠师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成为了白元村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每到农忙时节,白元村的农具制作工坊便忙得不可开交。镰刀、锄头、铁铲等传统农具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榕江、三都、麻江等周边县市,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有力的春耕支持。
近年来,农具生产已成为白元村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春耕需求,更推动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到农忙时节,农具制作工坊便热闹非凡,精心打造的镰刀、锄头、铁铲等传统农具,源源不断销往榕江、三都、麻江等周边县市。据统计,每年销售量达0.55万余件,总收入达14.75 万元以上。
面对未来,白元村党支部书记兰世桥有着更为深远的规划。“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传统打铁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打铁技艺人才。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加美好。”他表示,村里还将积极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铁艺产品,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打铁技艺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