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会

2025-02-20 黔东南新闻网 杨仁海 侯丽

  “舒大妈!单干?”

  “舟溪芦笙节人多,分三个摊子,多卖得点。”

  2月17日,74岁的舒菊英在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村路口摆地摊,一边卖自家的专利产品——“凯里米花糖”,一边侃“赶会”生意。

  当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舟溪甘囊香芦笙节”的第五天,游客纷至沓来。

  舒菊英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节庆的增多,应顾客需求,产品由单一的发展到多种经营,其中,蛋卷就是一个新产品,口感香脆,很受喜欢。

  红光满面的舒菊英,一个人坐在地摊一侧热腾腾的蛋机前,她舀一勺配料倒在烤盘上,顿时,溢成一个“白色圆盘”,马上合上盖子,循环转动烤盘,一会儿,揭开盖子取下烤熟的浅玫瑰色“蛋皮”,再卷成一个圆筒,并装袋售卖。

  此时,整个街巷都弥漫着淡淡的奶油香味。

  “一袋10元钱,很抢手。”舒菊英说。

  据了解,凯里、麻江、雷山和丹寨四县市相邻的苗族村寨,每年都有自发举办春节期间芦笙会的传统,大年初一白午街道和平村等开场,一个接一个,元宵节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启堂后,凯里地区汇聚这里跳五天,最后在丹寨南皋结束。

  “哪里有‘会’(民族节日),就到哪里摆摊,也像赶场一样。”舒菊英乐呵呵地说。

  今年春节期间,舒菊英家赶了10多场,生意挺不错。

  舒菊英清楚地记得,分田到户那年,她在凯里市大风洞镇老君寨村家里做传统米花糖“赶会”。以前,弯弯拐拐的小路,靠肩膀挑,天亮出门,晚上漆麻黑回家,很累很苦。现在,一车就送到家。

  “儿子有眼光,有闯劲。”舒菊英夸道。

  1997年,舒菊英的儿子到重庆学做江津米花糖。学出来后,教两个姐姐,搞研发,并获得了“凯里米花糖”专利。

  舒菊英表示,看到《海报》,一家人开着面包车“赶会”,卖凯里米花糖、兰花根等10多种,生意忙不过来。

  “舟溪甘囊香芦笙节,除两个女儿外,今年我们家摆三个摊子。”舒菊英说,一个春节期间“赶会”下来,收入四五千元。

  “三个儿女都搬进城了,都有房有车了,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说到这,舒菊英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