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江遇见一场火与龙的交响
农历正月十三,走进夜色里的台江县台拱街道大德村下屯,只见龙堂内已烛火通明。寨中几位银发苍苍的耄耋老者,手持陶碗,将清冽的糯米酒缓缓洒向青石地面,古老的苗语祝祷声如溪流般漫过祠堂的每一寸木梁。这是“起龙”的序章——唤醒沉睡了一整年的龙魂。
竹篾编织的龙身在桐油浸润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龙首的眼眶里嵌着两颗赤色琉璃,恍惚间竟似有了呼吸。当寨老将朱砂笔点向龙睛时,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龙醒了!”
“咚咚锵!”随着铜锣震响,三十余名青壮汉子涌入祠堂。他们裸露的脊背泛着油光,仿佛已提前预演了与火焰的搏击。4这条长达66米的“苗疆祥龙”,将把祝福送入千家万户。
正月十四,台江政府广场上百龙汇聚,锣鼓喧天。硬龙、亮龙、草把龙争相舞动,龙鳞在阳光下折射出不同的纹样:有的用彩绸扎成凤凰尾羽,纪念苗家先祖迁徙时与百鸟的盟约;有的以芒草为须,暗合《苗族古歌》中“龙生百草”的传说。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大德下屯的硬龙——它的骨架以三十年老竹反复蒸烤定型,关节处用牛皮绳绞紧,舞动时竟能发出金石相击的铮鸣。
随着巡游开始,百余条长龙沿着县城主干道进行舞龙非遗展演,各路龙灯齐聚台江姊妹广场参加台江县2025年“苗族舞龙嘘花”非遗大典活动。
“筑梦苗乡·燃情台江”祥龙点火仪式、佛山“醒狮”表演、“祥龙竞技”和“花筒王”争霸赛等轮番上演,烟花、嘘花与祥龙交相辉映,场面热闹非凡美轮美奂,堪称“勇敢者的狂欢”,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和一片国泰民安的热闹景象。
最盛大的狂欢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上演。暮色如墨汁浸透苗岭时,台江的长街已化作一条躁动的火龙。千百支竹制嘘花筒斜倚木架,筒口朝天,仿佛无数引而不发的古老火铳。穿蓝布衫的老者佝偻着背,将火药与炭粉按祖传的“三硝七磺”配比填入竹筒,指尖翻飞如抚琴——这是苗家与火神对话的密码。
舞龙者褪去上衣,伴着震天的锣鼓声进入街道,霎时,一支支被点燃的嘘花筒围拢过来,朝着龙身喷射而出,三米高的火花将街道照成白昼,赤红的龙身在金色流星雨中翻腾绞转,火星溅落在赤裸的背脊上,灼出细密的红点,却无人退缩——在苗家的信仰里,这些印记是火神赐予勇者的勋章。
随着更多的龙加入,整条街道似火光滔天,一浪翻过一浪,舞龙者赤身裸背在火花四射中举着龙灯前进,漂亮的礼花炮在上空闪耀,嘘花和舞龙在追逐、比拼,惊险刺激。长龙在烟火和锣鼓声中尽情狂欢,而舞龙队员们就在烟火中接受洗礼。
龙身终于化作一条流动的火河,在长街蜿蜒燃烧。当最后一束嘘花筒偃息,焦黑的竹龙骨架仍在汉子们肩头颤动,像极了浴血归来的战士。
随着锣鼓声远去,街道上只留下了浓浓的硝烟味,仿佛在告诉世人,文明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僵死符号,而是永远在火焰中涅槃重生的活态史诗。就像那条被千万次嘘花洞穿的龙,伤口处绽放的,恰是文明最坚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