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黔东南州岑巩县周坪村:深耕制种振兴有“稻”
沿河分布的一垄垄稻田,宛如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龙江的岸边。静静流淌的龙江河,不仅见证了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的沧桑历史,也滋养了这片热土的民生。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1976年水稻制种在岑巩县全面铺开,周坪村因水资源丰富和交通较为便利,种了60亩。”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云说,稻田里种植的是袁隆平及其团队经过近十年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因产量可观,第二年增加到200多亩。
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每到秋收时节,金黄色的稻穗铺满稻田,水稻脱粒、秸秆粉碎、种子装袋、货车转运,一派繁忙。
近年来,岑巩县依托坝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集中打造以注溪镇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龙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
“2024年,村里用于水稻制种的耕地面积达1200亩,亩产500斤左右,共涉及100多户。”刘洪云说。
周坪看禾选种基地被全国农技中心认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周坪杂交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被科技部列为第六批“国家科技示范核心区”。
随着周坪村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不断扩大,结合制种用工需求,带动了周坪村460人就业。
此外,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周坪村村民获得了发展产业、土地流转、务工等三重收入,综合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
与普通水稻栽培相比,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环节多、管理精细,技术要求、成本投入高。经过几十年持续制种实践和经验总结,周坪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制种能手,岑巩县水稻制种产业的开拓者陈文彪,以及将技术传授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的杨代军等。
侯佳媛是贵州省种子管理站选调生,2022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次年选派到周坪村驻村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工作之余,她大力开展水稻发芽率检测、净度分析、水分检测等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帮助当地村民解决耕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周坪村是我梦想的田园,这里汇聚了来自种子公司、农业农村部门的制种专家,以及村里具有丰富制种经验的能手,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对象。”侯佳媛说。
近年来,周坪村聚焦提升种业发展竞争力,加快补齐农机具装备短板,做大水稻产业规模,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转到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村共有犁田机5台、收割机3台、无人机3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刘洪云说,周坪村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水稻制种的产量,努力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