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剑河县巫包村:一个故事一首赞歌 一件红绣一段传承

2024-12-2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冬至,剑河县观么镇巫包村炊烟袅袅,一栋栋苗族吊脚楼伫立在山谷之中,交错在稻田与溪流之间。虽天气寒冷,但村中妇女们依然会相聚在院坝前,一边烤火,一边攀谈着家长里短,同时还不忘挑动着指尖的绣片。

  巫包,苗语称“巫蹦”“欧布”,表示水的源头。该村是剑河县东部的一个苗族聚居传统村落,《剑河县传统村落志》记载,村落建立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保留有完整的苗族红绣、苗族民歌等苗族文化资源,2013年8月26日,巫包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巫包村也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即是水的源头,也是“清水姑娘”苗族神话“仰阿莎”故事的源头,被誉为“仰阿莎文化的发源地”。

  仰阿莎是剑河地区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仰阿莎的原始形态是一则讲述爱情与自由的苗族神话传说。在剑河境内仰阿莎的故事流传着众多版本,说法不一。

  在巫包村,今年71岁的村民吴老格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仰阿莎的故事:

  “仰阿莎原本是天上的一只仙鹅,在来到凡间洗澡时与凡人阿月哥相遇,二人用歌声相识相知,最后仰阿莎化作穿着红绣盛装的少女与阿月哥喜结连理,并教会了村里的姑娘们绣制精美的红绣服装......”

  苗族没有文字,巫包村的先民们将这一仰阿莎的故事以苗族民歌的方式代代传唱。

  如今,以仰阿莎神话为原型而形成的《仰阿莎》苗族民间文学、长篇叙事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苗族叙事歌,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巫包村大寨的深处,现存一株参天柏树,树围近6米。在巫包村仰阿莎的故事中,这株古树是仰阿莎身上的一根羽毛所化,也因此,该树被村民称为“凤尾树”或“神树”,每年祭桥节、吃新节、过卯节、甘醒节等节日,村民们都会来到这株树前祭祀、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巫包村,红绣是村中妇女从小就掌握的一门传统手艺,当地苗家人日常生活、婚娶出嫁、民俗节日都离不开红绣。可以说,红绣伴随着当地苗族人民的一生。

  村民杨秀美是剑河县苗族红绣的非遗传承人之一,打小就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学习红绣。“十三四岁就开始自己绣衣服了。”回忆起自己的亲手绣好的第一件红绣衣服,杨秀美脸上满是自豪。

  “老人家一直说不绣就没有自己的衣服穿,都要自己绣的。”杨秀美说,红绣是过去当地苗族女性的必备手艺,她与红绣在这一针一线间“穿梭”了三十多年,春装、冬装、盛装都是自己绣,连女儿的红绣苗服自己也绣了许多。

  因做红绣服装前,需先制作蜡染布料,杨秀美的双手也因长期接触蜡染染料而变得粗糙且时常沾有污渍,但多年来她为家人做的每一件红绣苗服都充满着自己浓浓的爱。

  “这些衣服绣出来都是自己和家人穿,不卖,村里有的人拿去卖了,我都不舍得,自己放着有个留念。”杨秀美说,如今自己刚绣好的一件新的红绣苗服,就等着送给未来的儿媳妇。

  红绣,为什么叫红绣?

  杨秀美说,因为太阳是红的,红绣象征着苗家人像太阳一样充满能量与生机,而上面各式美丽的图案则讲述着那段源自巫包村民口口相传的美妙故事——《仰阿莎》。

  在节日期间,村民们更是会穿上苗族盛装,在村中踩鼓坪上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来临,摆下拦门酒,欢迎远方的来客。村民身着的红绣也在银饰的相辅相成中,如日月同辉般显得格外华丽与美妙。

  夜幕的降临,巫包村的灯火渐渐亮起,如同繁星点缀在山谷之中。冬季的寒冷并不能掩去苗族群众对生活的赤诚,风雨长廊间,依旧能够听到村民传唱着古老的故事,飞歌绵绵,回荡在苗岭山间。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巫包村如“凤尾树”,历经风雨而愈发苍翠,红绣如同清晨的朝阳,在苗族人民的心中炽热而明亮。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是赞歌,每一件红绣都是传承。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