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瑰宝绽放新光彩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走笔

2024-12-10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余天英 侯丽

  雷山县,一个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小城,以其浓厚的苗族文化和!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而闻名。这里,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的所在地,拥有350多座苗寨、6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雷山县在非遗保护、传承与融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雷山县,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技艺。苗族织锦、银饰锻造、蜡染、芦笙舞、苗歌……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更是雷山县乃至整个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杨光宾,是当地有名的银匠。他的作品,无论是精致的银冠、银梳,还是华丽的银项圈、银围腰链,都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他不仅技艺高超,还积极培养年轻一代。

  银饰锻造这门技艺在20多岁以上的还是有人会的,但是对于现在的青少年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了,不过我们县丹江小学等学校开设了课外活动民族特色班,让娃娃学习吹芦笙、跳苗族舞蹈、唱苗族歌曲等,我也希望能将银饰锻造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杨光宾说,除了培养自己的徒弟之外,还是希望学校能把银饰锻造工艺也加入到非遗活动进校园当中来,这样更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非遗不仅保护好、传承好,也需要创新融合发展。每年的苗年节是雷山县最为热闹的时候。这一天,几千上万名苗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以最靓丽的一面展示在游客眼前。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苗族歌舞表演,还可以亲手体验苗族织锦、蜡染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品尝地道的鱼酱酸等特色美食。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也为雷山县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雷山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焦点。为做好民族手工艺助推经济发展工作,雷山县立足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从非遗保护传承、文化精品打造等方面着手,全面推动非遗工坊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日益显著。

  目前,雷山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省级13项、州级24项、县级184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10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群两个、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0名,有绣娘、银匠、芦笙艺人等民间艺人近2万人。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和庞大的非遗传承人群体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4年,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成立雷山猫猫河众兴刺绣合作社,率先探索苗绣合作发展模式,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和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印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文件还早5年。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雷山名列其中。

  2020年6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将雷山县20家非遗工坊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而雷山成为获得全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最多的县份。2023年3月,该县共同认定了县级非遗工坊21家,不断推动我县传统工艺保护传承。

  随着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持续走高,给非遗作坊(企业)带来了客源,部分非遗工坊从原来的仅生产加工产品向非遗研学新业态探索,部分非遗工坊为游客提供“产、销、研、游”一体服务,有效放慢了游客旅游流动速度。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了雷山县春花刺绣博物馆门口,就被这里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所吸引。博物馆内,精美的苗族服饰和刺绣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前来参观的游客们也是一波接着一波。

  “美女,可以帮我们拍一张照片吗?这些服饰太精美了,鞋子也很特别,想拍张照片留个纪念。”来自广东的游客张菲女士把手机递过来,希望帮她和母亲拍照。待拍好照片后,她开心地向记者分享了她在雷山看见的非遗,她说这些服饰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能感受到绣娘们在制作过程中很用心,真的是不虚此行。

  正如大家所看到,近年来,雷山县境内的贵州省潘仕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雷山县郎德徒陌制染植物染非遗传习基地等就是非遗研学发展的代表工坊等各非遗工坊结合实际,开发了一批产品,注册自己商标,不仅销售好产品,同时拓展了非遗研学活动,深受体验者好评。

  截至目前,该县先后涌现了鱼酱酸、银球茶、银饰、苗绣、蜡染等受群众青睐的特色产品品牌。部分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注册了如“苗彩”“阿妮”“老腾鱼酱酸”“桌面花篼”“苗家本草曲”“李正云”等专利和商标。全县仅银饰领域注册商标已有50余个,完成注册米酒、苗医药等格头系列商标8个,完成注册“蝴蝶妈妈的世界”和“苗岭匠心”公共品牌2个。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很期待有一批已经打开国际市场、大规模的企业来帮扶,这样可以更好发挥大企业的诸多优势,敲开市场大门。”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云说,该县下步将继续坚持“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不断推动非遗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