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剑河敏洞:风吹高桂见牛“羊”
在层峦叠嶂的黔东南州剑河县山间,一座小山村在山林沟壑中谋求新发展。几年间,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春风”中,高桂村走出了自己的产业新面貌。
冬日,剑河县敏洞乡的山间云雾萦绕。骤降的气温让高桂村的村民们都裹上了较厚的衣物。
看着时间已到下午,村民杨桃锦顶着细雨,来到村内的肉牛基地,为这里的牛儿们投喂草料。
“家离基地都不远,平时我跟丈夫轮流过来,今天轮到我。”杨桃锦与丈夫是高桂村合作社为肉牛养殖基地专门聘用的管理员,夫妻俩每天轮换,为这里的肉牛喂食、清理等,每月3000元的收入。
“二人转”式的工作方式并未让夫妻俩觉得辛苦,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忙碌自己的事情。“平时不去基地了,就可以去忙一些农活,或者去打打零工,都是额外的收入。”杨桃锦说因在外务工十余年,能够回家,在家门口就业就是最好的归宿。
2023年,高桂村根据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围绕养牛产业投入采购当地小黄牛进行养殖。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敏洞乡投入45万元为高桂村肉牛基地引进肉质好、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西门塔尔牛,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进一步夯实了养牛产业基础。
“现在基地内共有肉牛30头,预计明年7月份出栏。”高桂村第一书记龙明成表示,基地的作用除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则是通过示范带动村民一同投入到养牛产业中,目前高桂村已有3人发展起了自己的肉牛养殖。
今年49岁的张美亮是高桂村个体发展肉牛养殖的村民之一,现养殖黄牛13头。自小就经常跟随父亲上山放牛的他,对于养牛有着十足的经验。
“小时候小学五六年级,我父亲给我买了本养牛的书给我,叫《农村养牛》,上面教了很多养牛技巧以及用草药给牛治病的这些知识,那时候我就对养牛就很有兴趣。”张美亮说,发展养牛产业,一方面是为了生活更好,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情怀。
原本张美亮家中仅有父母养殖的两头黄牛,偶尔回家帮助父母放牛。后来看到村里鼓励发展养牛产业,并有产业奖补政策支持,在外务工多年的他便返回家中全职投入到黄牛养殖中。
因黄牛肉质鲜嫩、口感细腻,在当地颇受食客欢迎,因此每年都有固定的客源向张美亮采购黄牛。“黄牛都不愁卖,现在都已经有人订了2头过年。”张美亮笑着说,如今,每年通过销售黄牛可以获得可观收入,在奖补政策的帮助下,自己每年还可以节省20000元的采购费用,大大降低了养殖的成本。
除了肉牛养殖,高桂村还有一种“羊”也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高桂村村外的一处山谷内,一座座羊肚菌种植大棚搭建在稻田之中。往里看去,湿润的土壤上已布满了白色菌丝,在这寒冬中却蕴藏了不一样的生机。
“上周刚刚种完一批,最近这几天就会将剩余大棚全部种完,预计在明年过年之前采收。”高桂村第一书记龙明成介绍道。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种植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采收结束后,大棚还可以轮种水稻等农作物,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实现一地多收,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颇受青睐。
2022年初,在剑河县科技服务中心的支持下,高桂村开展羊肚菌试验示范3亩并初见成效。2023年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县再次投入资金30万余元在该村发展羊肚菌30亩,并由省农科院、省农职院科技特派员长期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至此,羊肚菌产业搭上科技快车,让高桂村的菌农们挑上科技“金扁担”。
“我家有2亩稻田流转给村里种羊肚菌,上年纪了想去外面打工挣钱人家也不要了,村里种羊肚菌,我们还可以到这里来务工,一天还有100多块钱的工资。”高桂村村民姜学刚开心地说道。
据高桂村第一书记龙明成介绍,通过种植羊肚菌30亩,该村今年预计亩产量可达到600斤以上,产值大概在40万元,同时还吸收周边50余户村民实现务工,人均增收约5000元,不仅丰富了产业形态,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一地多用、一田多收”,也为老百姓铺就了一条就业增收路,有效解决了增收和就业难的问题。
风吹高桂见牛“羊”,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下,肉牛与羊肚菌的交织发展,编绘了一曲贵州大山里绿色发展的佳音。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的喜悦,更是高桂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
龙明成表示,接下来高桂村将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多措并举提高农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打造地域品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增色。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