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湘桂边界行 | 乌英苗寨:幸福生活别样红

2024-11-11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吴国桢 康莉 魏丽萍 侯丽

  11月8日,记者来到从江县翠里乡南岑村乌英苗寨采访,映入眼帘的是耸立于芦笙坪边的5棵百年古枫,它们同根连体、枝繁叶茂,守护着苗寨的安宁。

  每年初冬时节,满树的枫叶色红如血,灿若朝霞,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日一大早,村民梁足英、梁秀山姐弟便和往常一样,忙碌着把新采摘的山野菜装上面包车,准备运往广西融水县城和柳州市的各大餐馆。

  “水芹菜10公斤、萝卜菜100公斤、折耳根……”出发前,姐姐梁足英打开手机,再一次核对微信订单。

  目送弟弟的面包车穿过寨中的连心桥,驶入乌英通往广西的山间公路,渐渐与大山斑斓的秋色融为一体,梁足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乌英苗寨坐落在黔桂交界的大山深处,一村跨两省(区)。寨里的145户村民,104户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

  两省(区)村民虽然户籍不同,但房屋、土地并无界限。长期以来,多民族同胞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乌英苗寨山清水秀,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产出的山野菜无污染、品质纯正,备受城里人青睐。

  “过去,闭塞的地理环境制约了乌英苗寨与外界的交往,就像这山野菜一样不为人所识。” 身为南岑村妇联主席的梁足英告诉记者,蝶变发生在2009年乌英苗寨修通第一条公路之后。

  乌英苗寨先后修了三条公路:一条通往广西,一条通往贵州,还有一条是通往山里的产业路。

  近年来,乌英把山野菜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切入口,建立了乌英民族特色野菜基地,实现山野菜全年供应,让美味的山野菜走上城里人的餐桌,为乡村产业振兴闯开了路子。

  公路修通,人来车往,乌英苗寨的大门随之打开。一时间,专家、学者、记者、投资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乌英,通过各自的领域把乌英苗寨宣传到了全国乃至国外。

  昔日藏在深闺的乌英苗寨,开始焕发蓬勃生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其原生态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外界所关注,并逐渐与世界接轨。

  “外来客人都说普通话,我们这些苗族妇女没读过书,听不懂。”梁足英说,刚开始看到山外来的人,因语言不通,都不敢上前打招呼,更谈不上相互交流了。

  妇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学习普通话刻不容缓。2020年,经过一番筹措,乌英苗寨妇女夜校开班在即。可是,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乌英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一时间犯了难。

  乌英苗寨教学点有两位教师,一位是贵州籍教师潘先锋,另一位是广西籍教师,两人共同教授寨里的一、二年级学生。

  得知妇女夜校缺乏师资,青年教师潘先锋主动请缨,毅然挑起这副担子。

  “白天教‘小学生’,晚上教‘大学生’,虽然辛苦,但作为人民老师,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潘先锋说,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乌英妇女有所改变,在乡村振兴中展示巾帼力量。

  白天,潘先锋和同事一起,从学习、卫生、礼仪、劳动、文明等多方面着手,全力做好日常教学。坚持每天组织孩子们早读、进行队列训练、巡寨做卫生、护理树苗,并把苗族芦笙吹奏技法、苗族古歌等非遗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教学点班级学生的成绩,名列全乡前茅。

  晚上,潘先锋和寨里的老党员梁安合一起,从拼音、汉字书写、苗族古歌、毛泽东诗词等方面着手,带领妇女们学习汉字,说普通话,背诗词。如今,寨里的妇女们见到外来客人,都会大方地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之沟通,并主动担当起乌英苗寨的宣传员。

  文化学习让乌英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化可以滋润生命,语言可以联通世界。

  梁足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是在妇女夜校学的。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让梁足英变得自信大方,善于交往,成为一名产业致富能手,被群众选为村干部。

  “乌英是广西、贵州共建的苗寨,两省(区)人民在此世代友好,和睦共处。欢迎大家来一起欣赏‘民族团结之花’,一起分享‘民族团结之果’。”这是梁足英推介乌英苗寨的导游词,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潘老师告诉我们,乌英一寨跨黔桂,村民在一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奋斗把日子越过越好,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体现。”梁足英自豪地说。

  2017年,乌英苗寨成立了联合党支部,有广西籍党员9人、贵州籍党员4人。在联合党支部的引领下,乌英苗寨实行两地共商共管共建共享,先后修建了寨门、风雨桥、芦笙小广场,美化了教学点,充实了图书室,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居民住房、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如今的乌英苗寨,跨省客栈干净整洁,迎接每一位到访的客人;野菜种植、果树种植、稻鱼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乌英苗寨跨省芦笙队技压群芳,屡获比赛大奖……

  采访结束,已是夕阳西下。霞光映红半边天,余晖映射着寨中的古枫红叶,乌英苗寨火红一片,预示着村民幸福红火的生活。几位正在古枫树下议事的村干部看到记者,热情地招呼道:“马上要过苗年了,到时候一定来观枫叶、看芦笙啊!”

  记者手记

  黔桂交界的乌英苗寨“一村跨两省”,不同省籍的民族同胞同住一寨,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联合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们一起手挽手、肩并肩,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成为省际边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