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侗寨:寻幽览胜好去处

2024-10-3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从榕江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驱车行驶约半个钟头,便来到栽麻镇中部的大利侗寨。在寨子高处往外眺望,层峦叠翠、起伏不定的大山一山挨着一山,一脉连着一脉,十分壮美;而处于大山深谷的大利侗寨,因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过着男耕女织、与世隔绝的日子,让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民风民俗等保存得十分完好,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游客找寻乡愁、探访秘境的好去处。

  据了解,大利寨子的形成始于明末清初,原是一片沼泽水塘地带,古地名“萨格劳”,最初为周边苗寨耕作的地方。因此大利这个地名也来自苗语,利在苗语中意为农田。大利村民祖先原籍江西吉安府,明朝祖辈迁居黎平的加锁,后迁茅贡的领快、大容的正汉、榕江栽麻的萨然。由于生活、生产需要,人们经常出入大利,发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居住的理想场地,于是就搬迁至此居住,定名大利洞,当时搬迁到大利居住的有杨姓九兄弟。

  在大利,全村90%以上的人口为杨姓,杨姓家族传至2020年,约有14代人,后来有石姓、刘姓家族通过外地逃荒、投亲靠友、上门入赘等方式进入大利,又有陈、张、李、林、龙、卫、王、吴、覃、何、徐、秦等姓氏的外来媳妇嫁入大利,形成以杨姓家族为主,多姓氏混居的局面。

  大利侗寨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边缘地带,两山相拥、一水贯穿,属多山谷地,森林茂密,古楠木林、古枫林、禾木林、松林、杉林,还有多片楠竹林遍布村域境内;寨子被高岑弄和高腿雷两座大山夹拥,利洞溪由西南向北从寨中穿过,侗家楼屋分布于小溪两岸,逐渐蔓延至东西两边山脚,其聚落与周围自然环境保存完整,自然环境完整性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及人工建筑物的和谐程度较高。

  该村落受山地河流影响形成的弯曲河谷型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是典型的侗族古村落。传统吊脚木楼分布于溪流两岸,逐渐蔓延至东西两边山脚,然后又层叠而上山坡,鳞次栉比,十分耐看。五座花桥巧妙地分布于寨里寨外,横跨在利洞溪上,“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油然而生。此外,村中文物古迹甚多,有明末古萨坛1座、清代中晚期古民居29幢(含1幢侗家四合楼院)、古粮仓4座、戏楼1座、鼓楼1座、花桥5座、古石板桥2座、四合院式石雕古墓1座;侗家四合楼院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上下三层,上有回廊,中有天井,门前小桥流水,天下独一。

  大利村民居古老多样,集中连片,多建于清末民初,全为榫卯结合的木构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得天独厚,并保存良好。有鼓楼、吊脚木楼,连廊木楼、回廊楼屋、四合楼院等,传统建筑保存完整,进入大利犹如进入侗族民居的露天博物馆。

  据统计,大利共有各类传统民居245栋,其中清代建筑7栋,民国建筑119栋。大利村古民居建筑群于2009年9月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13年4月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作为侗族同胞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大利鼓楼位于大利寨中部的高地上,为平面六边、九檐楼身、六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七级葫芦宝顶,金柱六根,檐柱六根。六根金柱代表杨姓家族六个斗。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心的象征,据村民介绍,鼓楼除却原初的传递村中急事、要事功能之外,还是侗寨村民集合议事,庆祝佳节以及实践信仰的重要场所。

  大利侗寨最盛大的节日是吃新节。

  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也称为“尝新节”“新米节”,吃新节当天,每家每户要到田里摘取新谷穗三棵(或禾苞),开田捉当年放养的鲤鱼,并准备糯米饭、猪肉、鸡肉以及蔬菜等祭祖,以庆丰收。大利侗族吃新节,除了祭祖祈祷丰收外,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一般以斗牛、斗鸟、踩歌堂、演侗戏等形式为多见。斗牛是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吃新节这天,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尤其是姑娘们打扮得极为漂亮,她们身着自己亲手精绣的新衣,衣上呈现着用各色丝线绣制成的龙、凤、花、鸟等图案,活灵活现。同时头戴雕梳、银花,颈戴银项链,手戴银镯、玉镯等。小伙子们则身着适身雄壮的青布侗衣。全寨和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来到打牛坪,观看斗牛活动。侗族人民十分好客,有“人不走不亲,桥不走要烂”的说法,所以,吃新节前家家户户都会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吃新节同时也为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提供方便。

  2006年12月,大利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9年,大利被榕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誉为贵州省“魅力侗寨”;2012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保护工程——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百村计划示范村寨”;2012年12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3年4月,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村超火爆出圈后,来这游玩的客人更多了,目前村中有民宿47家,可一次性供应上百名游客的住宿需求,年入住率在40%左右。下一步我们将在游玩体验、特色餐饮、交通等方面下功夫,做好旅游配套服务,让游客感受到更好的游玩体验。”大利村支书杨秀康说,目前该村在传统建筑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立足大利特色,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模式,将最纯粹的侗家生活延续下去。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